收藏大家——王世襄 (1914-2009) 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这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的名言。
黄苗子先生说他是“玩物成家”,启功先生则称赞他是“玩物壮志”。马未都先生说他:“王世襄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出身上层社会,却关注社会底层的乐趣,这在中国文人里是不多见的。”
从医学的差生到国文系的优等生
从家谱看,王世襄是一个标准的世家子弟,其先祖明代时从江西迁到福建,是福州城内的望族之一。
据《清史稿》记载,他的高祖王庆云,历任巡抚、总督和尚书等职。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道员,举家从福州搬到北京。他的父亲王继曾,毕业于南洋 公学,曾一度担任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和留法学生监督,最后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能书善画,大舅金北楼是民国北方画坛领袖。
出身显贵的王世襄,在他小时候,家中就聘请私塾老师,教授经史和诗词,为他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但他贪玩的习性也开始显现。10岁时,王世襄就开始 养鸽子,举着大竿子赶鸽群。他还养蝈蝈,学八卦和太极,跟清宫的布库(摔跤手)学摔跤,还学驯鹰和放狗捉獾。跟着一帮前清遗老遗少,王世襄成了北京城内有 名的少年玩主。
小学时,他就读于北京干面胡同的美国侨民学校,由于一连数周英语作文篇篇言鸽,老师怒而掷还,斥道:“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oor,即不及格)!”
他原先的专业是医学预科,读了一段时间后,数、理、化成绩均不及格,成了全校有名的差生,后来转至国文系,竟凭借小时候打下的基础,轻松胜任,成为优等生。此后,他考入了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绘画。
不过,王世襄玩性依然不改,他本有机会被学校选派到哈佛大学留学,但校长坚决不同意,因为觉得王世襄是“未知数”,弄不好会有辱国风。
曾被故宫开除
1939年春,最疼爱他的母亲过世,时世也愈发艰难,这位纨绔子弟好像一下长大了。王世襄开始立志苦读,毕业论文是煌煌巨著《中国画论研究》。
当时,北平已经沦陷于日寇之手。王世襄辗转跋涉,来到四川李庄——中研院所在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王世襄推荐给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
据王世襄回忆,傅斯年上来就问:“你是哪里毕业的?”
王世襄回答:“燕京大学。”
傅斯年说:“燕京毕业的不配到我们这里来。”有人称,当时傅斯年看不惯王世襄身上的“纨绔之气”。
抗战胜利之后,王世襄回到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故宫文物。当时,许多外国文物贩子在中国争抢文物,伺机运送出境。王世襄宴请众多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
一次,王世襄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被德国人杨宁史强行买去。他通过父亲的友人,找到当时的外交部长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拥有的青铜器240件,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此外,王世襄东渡日本追索被掠国宝,将存放在东京上野公园内107箱善本书押运回国,完璧归赵。
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王世襄为国家追回文物共6批,总数有两三千件之多。加上从日本追回的107箱善本书,数量当以万计。这是让王世襄最自豪的人生往事,没承想,后来却成了他“贪污”的罪证。
在1952年开始的“三反”运动中,王世襄与马衡院长和朱家溍先生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他先是被关在故宫东岳庙,然后又关到公安局看守所,审查进行了一年多,最后证明了他的清白无辜。
王世襄在关押期间得了肺病,“取保释放”后,故宫却开除了他的公职。后来他进了民族音乐研究所,1954年,故宫想调回王世襄,被拒绝。
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是玩鸽子
故宫开除了王世襄,使故宫失去了一位学贯中西、精力充沛、业务娴熟、甘愿奉献的领军人物;故宫开除了王世襄,却给中国、给世界逼出一位独一无二、百科全书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
王世襄一生都在收集玩物。
他回忆解放初期收文物的情景。“我整天弄一个车,车后边有一个大架子。大桌子、椅子我都骑车子载回来。全北京城我到处跑,春节我还跑到京东宝坻县。大年三十晚上,在小店里睡觉。小店里很冷,没有火。我拿两只鞋,鞋底对鞋底一扣,放到炕沿上当枕头。只有这样,才能买到极便宜的物件。”
当时很多文物都没人要,极为便宜,这给王世襄提供了优势。遇到贵的文物,他就用母亲留下的首饰换。
至今,他收集文物的很多段子还广为流传。收藏家马未都曾回忆,王世襄有一张黄花梨方桌,购于北京通县,价格仅5元,舍不得运输费,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将桌扣在背上,骑车运回家,因此获“穷王”美称。
“文革”前,王世襄去黄山考察,挖到两棵松树,将它们从黄山运回北京,他买了两张火车票放两棵树,自己一路站着回到北京。
晚年时,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鹰逐兔……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我很坚强,蒸不熟、煮不烂,我就是我。我有一定之规,一不自寻短见,二不铤而走险,全力著书立说,做对祖国文化有益的工作。我按照我的道路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应该得到公正的认识,我能做到,这就是我的胜利。——王世襄
轶事
“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 当推北京王世襄”
王世襄对于烹饪,曾坦白自陈 “我是走到哪里都喜欢找地方做饭的”。
除了在家做,上学做研究生的时候会借饭馆的勺颠两个爆火的菜,在国外逗留的时候借学长家的厨房做,出差的时候借饭铺 老板的灶台做,下放干校改造的时候借老乡家的锅做。真是走到哪做到哪,就算借锅借灶也要一施身手,非真爱不能如此。
见识过他手艺的人称他是“烹调圣手”; 汪曾祺则写道:“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王先生大概格外认同。玩蛐蛐的时候他把民间的高手请到王家花园与其同吃同住,朝夕请教。学厨也不例外,家里的高厨,饭店的大厨,亲友家办事请来的厨师,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说宁可少吃两口菜也要上厨房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
由此他交下了不少厨师朋友,以至于后来 在这些厨师主灶的饭馆里,王世襄去吃饭或请客,他可以自己上灶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