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牟学新:关于我收藏的疑是辽代绢画“契丹贵族看舞图”的探讨






[日期:2016-11-23]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牟学新 [字体: ]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幅辽代绢丝画。受收藏阅历所限,当时本着试试看的心态将此画收藏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近些年的潜心研究,笔者以为这幅画从材质、内容、风格均与辽代绢丝画更为接近。
      一、对画面反映内容的考古学探讨:

      辽代绢画“契丹贵族看舞图”,长1.米左右,宽0.85米左右。
      此画如照片所见:毛边,深棕色,色泽深浅不均,画面有不同程度的撕裂纹。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崔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北宋王安石,此画正符合前两句诗意。王安石作为北宋汉官代表大宋,曾出使过辽国一次,第二次因为家母病重没有出使成功。

      画主人为契丹男子,留短胡须,带耳环,粗眉高鼻,头戴大汉官帽,着汉服,身着鲜红长衫,腰系黄色带,坐在沙滩塌垫上,手拿宋瓷酒杯饮酒,面带微笑,神态慈祥,双目前视,表情专注看俩契丹舞者。从汉服饰和酒杯看,符合当朝形象。
      《辽史、百官志》记载: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画中着汉服契丹男子,是否可是契丹哪位皇帝也?或者是契丹化的汉官。

内蒙库伦六号辽墓墓门上的第一拿琵芭乐女

      契丹侍女头上发饰有云型花纽,扎红色发带,带垂于耳后系发,耳无饰,修眉细目,隆鼻小口,体形显瘦,面型椭圆,下颚变尖,但面型依然丰满,与内蒙库伦六号辽墓墓门上的第一拿琵芭乐女,画法上有相似之处。身着交领窄红边宽袖长裙,着褐色裙,露足边(未露足),露内裙,内裙下摆宽大。这在辽代壁画中很少见,为研究契丹女人服饰提供了新的内容。长弓身向前向官员双手送敬黄色托盘,上有一白釉宋盏,身姿动作完全符合宫廷礼仪;侍女面部表情、眼神,却诺、卑微、小心谨慎,表现出恭敬之态。侍女服饰、礼仪、表情完全符合辽代宫廷侍女形象,黄色托盘辽代壁画所常见,托盏画法完全符合宋盏画法。如此宫廷礼仪, 画中着汉服契丹男子,可否是契丹哪位皇帝也?

      俩男侍从为典型契丹男性髡发:额前留短齐发,鬓角处下垂一发辫,脑后亦蓄发;身着圆领紧袖长袍,腰系丝带,一个服装为淡黄色的,足登黑色长靴;一个为青衣,足登白色长靴;手持瓜棱骨朵,呈扣手状。服饰、兵器、瓜棱骨朵 符合辽代特征。
      带刀武士头部典型契丹男士髡发, 秃额,只留两侧短发一缕,垂于鬓下;身着褐色圆领窄袖长袍,系青色带,足登白靴;手握一长刀,刀鞘勾云纹饰——与阜蒙县关山出土的萧何家族墓壁画带刀武者、内蒙古敖汉旗羊山3号墓壁画门吏,同样刀鞘勾云纹饰;服饰符合辽代武士特征。

      女舞者发梳成高髻,并从鬓角下垂一绺弯发,面部传情细微;身着交领长袖裙,露内裙,内裙下摆宽大;系红色丝带,上身鲜红色,下身青色间淡青色套裙,足登黑色长靴;体形显瘦,面型椭圆,下颚变尖,但面型依然丰满,舞者笑容可掬,舞姿婀娜自然;符合辽代女子服饰特征。
      男舞者典型契丹男子发式,秃额,只留两侧短发一缕,垂于鬓下;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足登黑色长靴;舞姿婀娜,画法娴熟;符合辽代男子服饰特征。

画中的白的部位

      坐垫上,以及前后白色部位为,因早期折叠,而形成的绢丝氧化较弱部位,由此可见,此绢应该为白色。
      二、艰苦的求证实践:

请教于傅宝世(史树青的学生)老师

      2014年1月11日上午,向傅宝世(史树青的学生)老师请教我的绢丝画,于上海淳道。淳道摄影师拍摄。
      傅老师看完后很激动,他的意见偏向于宋辽真品。

请教故宫博物院单国强老师

      2014年4月17日上午,请教故宫博物院单国强老师,于其北京私宅。单老师主要研究中原文化,他指导我去找北方辽金史的考古学家和专家探讨,从服饰和绢丝上去探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

内蒙古敖汉博物馆,实物画拜访馆长田彦国老师

      2014年4月30日上午,第二次来到内蒙古敖汉博物馆,实物画拜访馆长田彦国老师,他肯定了此画为辽代真品。敖汉博物馆现馆藏2004年抢救性发掘的辽代绢丝画《群马图》。

内蒙古敖汉旗“龙源博物馆”,拜见了刘井军馆长

      2014年9月3日驱车到内蒙古敖汉旗“龙源博物馆”,拜见了刘井军馆长。刘馆长说,绢丝是辽代的,确定无疑。但在画法和用彩上还有待于探讨。
      再赴内蒙古敖汉博物馆:
      2014年10月23日上午,我与阜新博物馆胡建馆长一起来到内蒙古敖汉博物馆,再次拜见了田彦国馆长及同事。就其馆藏文物辽代“群马图”与我收藏的辽代绢丝画进行针对性,比较性鉴别。从绢丝的材质和绘画技法及特点上看,大家一致认为:两件绘画属于同一时期作品。
      田馆长讲:“群马图”是他们在墓室内捡到画的残片,一块一块斌凑出来的,有的都已经形成团状,后舒展开的。


      向田馆长、胡馆长和亲自参与抢救性发掘“群马图”的馆内工作人员请教、学习、探讨,两幅绘画的:年代、材质、绘画技法、天然颜料及配方、服饰、器物等方面的考古学知识。

      向馆内专门研究辽代绘画,修复、复制辽代绘画的工作人员学习、请教。他说:我们也不是大家,是最基层研究、修复并复制辽代壁画和版画的,我们是一线工作者,这幅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亲自上门请教原敖汉博物馆馆长邵国田老师和信函请教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辽代壁画有特殊专长研究的郑淑芳女士。
      2015年4月10日上午10时许,在赤峰王府花园小区,拜见了原敖汉博物馆馆长邵国田老师。邵老师肯定了绘画所用的绢是辽代的,他指导我;要找出画中墓主人冒饰中央犹是帽正的,已知辽代壁画依据。
      通过阜新市博物馆胡健馆长,信函请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淑芳女士,她也指导我;要找出画的中墓主人冒饰中央犹是帽正的,已知辽代壁画依据。
      通过查阅资料,在宣化张世卿一号辽墓出土的壁画中,找到了辽代官员和门吏的冒饰中有类似帽正的饰物的出现。




宣化张世卿一号辽墓出土的壁画

    三、本人对此画的几点看法:
      本人是辽金史爱好者,喜欢从事辽金民俗、风土文化、服饰方面研究、探讨。
      1.从服饰和动作、舞姿等方面看,符合宋辽特征。
      2.从画面上所出现的几件器物——酒杯、黄色托盘、白釉宋盏、腰刀、瓜棱骨朵,符合宋辽型致和画法。
      3.从绢丝上看:此绢应为自然氧化所致,并已达到此碳化程度;坐垫上,以及前后白色部位为,因为早期折叠,而形成的绢丝氧化较弱部位,由此可见,此绢应该为白色。
      4.从颜料上看,此画作以红、黑、黄、青、灰、白色为主色调。从现状看,画作尽管绢丝毛边、撕裂,但是颜色鲜艳如初,这是早年天然颜料所致,主要成分来源于自然。如将不同颜色的土、石碾成细粉,把鲜花野果捣成浆液。利用朱砂、牛黄、海鳔蛸等等。同时,辽人还研制出了一种胶状粘合添加剂。就是选用一些兽类骨皮、松树油、榆树皮、鲶鱼鳔等熬成胶状液体,再与颜料放到一块搅拌均匀。这样一来,不仅画中颜色鲜亮逼真,而且永不退色。颜料、熬成的胶状液体配比的方法与浓度,当今科技尚未探究明了。
      5.从侍女和舞女的画法上看:具有五代仕女的特征: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革,在人物造型上,体形逐渐由胖变瘦,脸型有圆形逐渐变成椭圆形,下颚开始变尖,符合宋辽早期延续五代画风的特点。
      6.此画无款,宋以前无款,在绢上作画的技艺,当时只有职业的画师和画匠所掌握,并垄断整个画坛一千多年;画师只是艺人,宋辽时期讲究个人崇拜,以帝王为九五至尊,画师岂敢落款。兴宗曾为大宋皇帝做过画,并送与大宋皇帝。
      7.从绘画技法上看:传统的绢画采用这种厚色的创作绘画技法,随着山水画的兴起和西洋画法的传入,已经迅速消失并失传,现代人在光滑柔软的绢上创作却已无法达到古代的效果。
      8.此画布局合理,人物紧凑,画工娴熟流畅;具备辽画写实性比较强的特点,表现了辽代时期契丹人的贵族生活,人物动作、面部神态表达的栩栩如生。如果是后人臆造,此画师一定是宋辽史方面专家,他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和绘画技术何必要作假。
      9.此画对研究辽代绘画艺术,绢织文化;对破解古代绢画失传的古画技;对失传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恢复;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传统手工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文作者:牟学新/阜新市畜牧兽医局)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