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的诞生,结束了鼻烟的广泛使用。鼻烟壶,这个已经有些陌生的名字,在过去三百年的历史里,却曾是身份的象征。
内画鼻烟壶,被行家们赞为寸壶内藏着大乾坤,那是因为在它身上,能找到几乎所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身影。这种昔日的舶来品,换上中国艺术的包装,飘扬过海到了世博会。据记载,在1862年伦敦世博会和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的鼻烟壶都曾获得奖章。
内画鼻烟壶,其实就是用特制的带钩细笔,在玻璃、水晶等材质的鼻烟壶壶胚内,手绘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图画。由于是在口小如豆的壶内作画,因此需要运用“反笔”技巧,在方寸大小的壶内,描绘出万千画面。
在鼻烟发展最鼎盛的时候,鼻烟壶的制作和绘画技艺也达到了顶峰。
据记载,为了满足皇室对鼻烟壶的需要,清朝的皇帝每每在节令之前,命令清宫造办处制造鼻烟壶,一大批能工巧匠聚集在京城,使鼻烟壶的品种和工艺不断翻新。玩赏精致的鼻烟壶成为社会时尚,鼻烟壶成为人际交往的贵重礼品、对外交往中的馈赠品、帝王的重要赏赐品。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卷烟逐渐替代了鼻烟,风靡300年的鼻烟壶风光不再。鼻烟如今虽然已不能算作一种大众潮流,但鼻烟壶的收藏却成为一种风尚。
上世纪90年代,一件清乾隆年间的“金胎掐丝珐琅仙鹤纹鼻烟壶”,以104.5万港元(约合92.02万元人民币)在香港拍出,艳惊四座。近几年的拍卖会上,当代艺术家的内画鼻烟壶作品,也常常传出天价成交的消息。这让鼻烟壶艺术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现在所能看到最早有落款的内画,由一名叫甘恒文的广东岭南派画家所作,内画落款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甘恒文当时在岭南画派中小有名气,以山水、书法见长,并不专职于内画。但由于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有据可考的内画壶,因此,甘恒文也被看作是内画鼻烟壶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