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龙的死,让“挖片族”进入公共视野。
12月4日,报国寺,不少摊位在售卖碎瓷片。利益驱使下,北京形成职业“挖片族”。
这个借着夜色潜入工地、渣土填埋场等,挖找古瓷片的群体,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并不断壮大。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在北京有数百至千人。
在外人看来,他们“为挣钱不要命”,“干着偷鸡摸狗的事儿”。
而在遇难前,杨晓龙向老家的“元中都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元代瓷片标本和残器。
“轰隆”一声闷响,乔猛(化名)心里一惊,“这是挖片儿的大忌”。
11月28日凌晨1时许,王府井海港城项目工地,乔猛和表哥杨晓龙在一个大基坑的两侧挖找古瓷片。
闷响是从杨晓龙那边传来的,乔猛跑过去看到,一大片泥土坍塌,杨晓龙被埋住,经确认死亡。
“干这行,耳朵要尖,听到落土声就得跑。”杨晓龙弟弟也是名“挖片族”,他说。
入行
“挖片族”多半路出家
杨晓龙,36岁。
他是张家口张北县人,一年半前来京和弟弟杨海东挖古瓷片。
杨海东说,在老家时哥哥在玻璃厂上班,“包里整天背着书,就爱钻研玻璃工艺”。后来玻璃厂效益不好,哥哥就来北京干了这行。
“挖片”半路出家居多。
江西小伙张林(化名),玩瓷片3年多。他曾和朋友一起组过摇滚乐队,负责弹吉他。
3年前,张林在新街口一家琴行上班。附近有家工地,每天上下班,他都看有人在工地里捡瓷片。上前打听,才知“挖瓷片也是条赚钱的路子”。
张林开始研究,“慢慢就上了瘾”,干脆辞了工作。
看了一周书不过瘾,他直接跑到市场摆摊,从别人嘴里“偷师”。
在张林影响下,女朋友也开始玩瓷片。
机会
工地浪费皇城“宝藏”
古瓷器值钱,碎瓷片也有人愿意收藏。
报国寺和潘家园的古玩市场,都有专门的瓷片摊位。一块画面好的明代嘉靖官窑瓷片能卖五六百元。块儿比较大的元青花、明永宣青花能卖到数万元。
北京市文物系统一位负责人称,古瓷片产生有两种,一种是古代垃圾填埋,一种是现代盗墓破坏。原则上不论整瓷或瓷片,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文物部门都要回收。工地发现文物,按程序必须报由文物部门发掘。
事实上,除非发现墓群或大量文物,否则着急工期的工地不会主动上报。
这给“挖片族”留下空间。
北京的瓷片集中在二环内地下生活垃圾土层,因为地上是古代的皇城。此外,古代居民区的垃圾场、古河道埠头(下水井)或官方物资仓库,这些地方地下也容易出瓷片。
“北京四中院内及附近,这些年出土大量古瓷片,都是并没使用而有意砸碎填埋的,有专家考证说此地原为宫廷库房。牛街工地、北大医院工地都曾出土过大批瓷片。”专业古玩网站“藏龙网”一资深网友介绍。
闯关
贿赂保安 工地“包场”
“新手入行没近道”。
杨海东说,干上挖片,他和哥哥见工地就挖,见瓷片就捡,回家照书本对比。
为挖到好瓷片,张林和女友也到处找工地。
工地并不欢迎“挖片族”。
业内人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工地未大规模机械作业,挖瓷片的人也少,工地一般不会阻拦。这几年挖片的多了,工地管理也严了,进工地越来越难。
杨晓龙出事那次,他和乔猛就是趁夜色混入工地。
多名“挖片族”透露,给安保小恩小惠,如塞上三五十元,就能趁人少时混进工地。
如判断出某处工地下面有大量瓷片,一些“挖片族”会找工地负责人“包场”,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近期有一处大工地,据称“包场费”高达十万元,“你跟着挖掘机后面走,一天能捡好几包。”
张林称,有的工地知道地下有东西,严得超乎想象。2007年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口都是武警看守。“挖片族”只能去工地倒渣土的地方捡。
运渣土的货车从几十米的坡上往下倒,“挖片族”在下面打着手电找,“说不准何时头顶滚下东西,半块砖头就能砸断腿。”张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