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珐琅彩瓷:民间亦可藏真品(图)






[日期:2011-03-0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蔡 萌 [字体: ]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珐琅彩是最名贵的,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珐琅彩瓷器巨大的增值空间。近些年,珐琅彩瓷器屡屡拍出上亿元的天价,珐琅彩成为收藏市场备受瞩目的焦点。

  珐琅彩瓷器的存世量究竟如何?普通藏家是否有收到这种“官窑中的官窑”的可能性?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收藏家姚政,除了玉器,他还收藏清三代彩瓷。对于极富传奇色彩的珐琅彩瓷,姚政有着和当下许多专家并不一样的解读。

  记者:近些年清代珐琅彩瓷器价格频频走高,动辄拍出上亿元的天价。珐琅彩瓷的身价如此之高,其存世量是否也极其稀少?

  姚政:珐琅彩的确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负盛名的品种之一,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雍、乾顶峰时期的产物。有台北故宫专家根据道光十五年清宫陈设档记载认为,清代珐琅彩瓷存世量极其稀少,仅418件。但对这一数字我抱有怀疑。

  根据我所研究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仅雍正四年,皇帝就先后23次赏出珐琅彩瓷266件,赏赐如此之多,烧制的数量当然一定不少。从清宫档案来看,乾隆三年,乾隆一次就命造办处将填白磁瓶120件全部烧成珐琅;乾隆七年六月初六,传旨将烧瓷器处所进填白瓷器390件交珐琅处画珐琅用;乾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宫里收到珐琅瓷器448件。由此可见,在清三代时期,珐琅彩的烧制数量不在少数。

  此外,存世量的统计不能光看陈设档案。珐琅彩瓷进宫后一般有4个去处:一是乾清宫收藏;二是各宫殿陈设;三是大部分给膳茶房作实用器,如乾隆五十八年御膳房清点现存乾隆款的珐琅瓷器309件,道光二十三年御膳房现存珐琅瓷器1361件;另外多余的存到瓷库。从这些史料记载的清代珐琅彩的烧制量、使用量来看,现今的存世量应该远不止几百件。

  记者:大家普遍认为,清代珐琅彩器都是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统一制作而成,而且其烧造时间很短,前后加起来仅40年左右,因此出身名贵。是这样吧?

  姚政:先说烧制地点。通过查阅清宫档案可以发现,乾隆五十四年,造办处就已经不再烧造瓷器,然而,有档案记载,道光四年九江府进贡珐琅彩瓷750件,这说明景德镇也烧制珐琅彩。再说烧造时间。前后40年的结论是从康熙后期算至乾隆二十年,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虽然乾隆年间名称叫珐琅彩的瓷器在乾隆二十年后的进贡档案中较少出现了,但是仍不乏相关的记载。如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宫里收到景德镇送来的珐琅彩天球尊;乾隆四十一年宫里收到瓷胎画珐琅双带耳瓶、合欢盖罐;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收到白瓷画珐琅单靶杯等。况且,在嘉庆、道光时,珐琅彩瓷仍有生产,如嘉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进单上,有珐琅瓷器30件;道光十三年清查御膳房库存,有嘉庆款珐琅瓷器285件;道光二十三年御膳房存道光年制款珐琅彩230件……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了珐琅彩的生产也绝不止40年。所以我认为,珐琅彩瓷在清代曾被大量赏赐,甚至连侍卫都能得到;公主下嫁时陪嫁的也不少,可见珐琅彩在清代并非是至高无上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哪种瓷才能代表清代瓷器烧制的最高峰?

  姚政:清三代皇帝对瓷器的烧造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乾隆年的瓷器档案中,除频频出现的瓷胎画珐琅或珐琅彩瓷之外,还有一种瓷叫“洋彩”。其实,从釉彩的角度说,洋彩也是一种珐琅釉,只是绘画装饰上模仿西洋绘画而已。我认为,洋彩应是珐琅彩的高级阶段。雍乾两朝陶瓷艺术家唐英评价洋彩器皿:“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这说明洋彩瓷的整体水平已远远高于珐琅彩,这可能也是乾隆十年后为何珐琅彩瓷越烧越少,而洋彩瓷大行其道的原因。

  从一些史料中也能看出,乾隆皇帝对洋彩的青睐程度甚至超过了珐琅彩。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交62件洋彩瓷,传旨着配乾清宫瓷胎珐琅器皿内,说明了皇帝对洋彩的珍视。乾隆七年八月十二日,太监高玉交来洋彩瓷器37件,乾隆下旨“配匣入乾清宫头等”,而同一天交来的瓷胎画珐琅器皿10件则“入乾清宫次等”。仅乾隆七年,共有239件洋彩瓷由乾隆皇帝下旨入了乾清宫珐琅器皿内,而瓷胎画珐琅入乾清宫珐琅器皿内大为减少。

  此外,珐琅彩瓷和洋彩瓷常烧上诗句,珐琅彩瓷往往是古人的诗句,而洋彩往往是乾隆的御制诗,如“御制诗洋红地洋彩轿瓶”“御制诗洋彩四方一同尊”“御制诗洋彩宝月瓶”等,足见洋彩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

  记者:很多专家认为,清代珐琅彩几乎没有传世品在宫外流传,换言之,市场上很难看到真品,也谈不上市场行情,不是普通藏家能收到或能买得起的。您怎么认为?普通藏家有收到清代珐琅彩瓷的可能性吗?

  姚政:有专家认为,瓷器只要进了宫,连块瓷片都出不去。这显然是想当然的。瓷器从清宫流出,有赏赐、调拨、陪嫁、变卖、偷盗等多种途径。我认为,通过这些途径离开清宫的珐琅彩,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不是墨守成规的观念可以想象的。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变卖,这是一个最可能引起误解的话题,但却有实实在在的记载。清代最大规模的变卖发生在嘉庆年间。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酌量售变,其中包括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嘉庆十四年,售变圆琢瓷器就高达15万件……嘉庆年间的这三次大招商、大变卖,使得共约45万件康雍乾御窑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虽没有明确记载其中珐琅彩的数量,但流失量之大也是可以想见的。

  变卖出宫的珐琅彩和洋彩,一般都会被买家精心保护起来,成为传家之宝而流传于世。其实,清代到底烧造了多少件珐琅彩、洋彩瓷,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记载。从乾隆四十四年清点来看,当时瓷库存瓷507581件,我认为,珐琅彩、洋彩可能占其中的20%,大部分珐琅彩、洋彩除自然损坏的、流失海外的,都在中国民间。所以,我的观点是,民间仍有国宝的存在,民间藏家完全有可能收到清代珐琅彩、洋彩瓷精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珐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