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蛐蛐罐,就是养、斗蛐蛐(蟋蟀)的器具。丹徒区谷阳镇西麓村的农家女刘琴,近日在她的古瓷片馆向世人展示了她收藏的两只蛐蛐罐,为清代时期的传世品,在镇江收藏界引起轰动。
昨天上午,记者在刘琴开办的古瓷片馆看到,这两只蛐蛐罐一只为青花瓷,高为10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厘米,中间稍肥,成腰鼓状,上面画有缠枝西瓜图案,盖子及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盖子中间有一个透气孔。
另外一只为豇豆红,高度相仿,直径为14厘米,无底款,盖子上有三个透气孔。
据有关专家介绍,豇豆红为清代康熙时期烧造的一种名贵的铜红釉瓷器品种,因釉色酷似豇豆的红色,故称之为“豇豆红”,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异称。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镇江活动中心副主任郭应楠告诉记者,在我国蛐蛐罐的制作始于南宋,盛行于明、清。缠枝瓜果图案在明代初期很流行,象征太平盛世与农业生产丰收之意。
刘琴所收藏的这只青花瓷蛐蛐罐并不是真正的明代产品,而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仿品,至今也有近300年的历史。
据刘琴介绍,青花瓷蛐蛐罐是她20年前在附近的一村庄“淘宝”时淘得的。看见她在那里捡瓷片,一农妇问她家里有老瓷器要不要?她登门观看后以2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只蛐蛐罐。而豇豆红蛐蛐罐是近两年在外地古玩市场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的。
今年37岁的刘琴,从十五六岁起,即对湮没在田间地头及农户宅基地底下历朝历代的瓷片产生浓厚兴趣。
每到农闲时,她身背挎包,不是到田间地头去搜寻,就是到城乡建筑工地,在瓦砾堆里寻找、捡拾。
二十多年来,她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和镇江各建筑工地已搜寻、捡拾到各类不同时期的瓷片几大箩筐。
为了弄清楚这些瓷片的来历和本来面目,她不仅购买了数十本陶瓷专家的专著和上百张讲课光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观看、研究,还经常向镇江古玩鉴赏家郭应楠、郑茂林等人请教。
近几年来,她又自费去北京、上海、景德镇等地,聆听了叶佩兰、张浦生、白明、黄云鹏等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讲课,拜他们为“师”。
刘琴说,她愿意将自己收藏的古瓷片、瓷器展示出来,供收藏爱好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