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并免费开放
馆长任兴琪“自学成才”收集——
20多万枚瓷片、上万件藏品
创建中原陶瓷“标本库”
在郑州西南部,一座民营博物馆鲜为人知,但这里收藏的20多万片陶瓷标本和数以万计的藏品,却使之成为中国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心仪之地。
23年来,馆长任兴琪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河南和周边省市近400个窑口,收集的藏品中不乏仰韶陶鸟、骨制排箫、堆贴蜥蜴缸、唐代花斑腰鼓,以及一批造型完整的仰韶时期大型红抛光尖底尊等文物珍品、孤品。
努力织就 一部“活”的中国陶瓷编年史
从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夏商周三代,从中国陶瓷最辉煌的唐宋时期,一直到明、清、民国和改革开放前期,任兴琪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织就了一部“活”的中国陶瓷编年史。
河南曾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创烧地之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瓷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我国最早创烧的白瓷,创烧于巩义北朝白河窑,最早的唐代青花瓷和著名的唐三彩,也创烧于巩县窑和巩义黄治窑,宋代的五大名窑,河南的汝、官、钧窑占其三。元、明、清时期,河南民间烧造瓷器达到高峰,为中国陶瓷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偶然机会 让他与陶瓷结缘
23年前,在一家企业工作的任兴琪偶然与陶瓷结缘。每年过年期间,任兴琪都是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度过。逛古玩市场、看考古发掘报告,任兴琪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收集的机会。
任兴琪说,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国最多,漂洋过海流失的也最多,大批珍贵陶瓷标本没有人重视,眼看着要在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和城乡建设中毁灭。每每念及此,任兴琪都觉得无比揪心。
此后的岁月里,他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早出晚归,到各地收集采购。一包包的瓷片带回家,任兴琪一片片地清洗,一片片地分析、研究。
自家收藏 让文物专家都感到吃惊
腰鼓是唐代宫廷乐器,陶瓷腰鼓的烧制及成品率极低,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完整的腰鼓及传世品。
20多年前,任兴琪读到一份考古发掘简报,得知腰鼓系河南鲁山段店窑制品。他赶到了段店,发现众多的腰鼓瓷片被当地村民丢弃,村民们说,这种东西盛水没有底儿,啥用都没有。
从村民手中,任兴琪收集了上万片的唐代花斑腰鼓瓷片,经过一两年研究和修复,居然恢复了20多件各式各样的腰鼓,其斑斓的色彩与奇特造型,诉说着唐代宫廷乐舞的奢华,任兴琪也因此被业内誉为“花斑腰鼓第一人”。
一大批流散民间的珍贵文物得以保护,任兴琪的收藏让文物专家感到吃惊。“种类全、质量高、成系列,几乎涉及了河南各个窑口的高古陶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有益补充和不可或缺的部分。”专家们如是评价。
在专家们的帮助下,任兴琪关闭了自家的星级酒店,将其改造成了博物馆。一年多前,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免费对社会开放。
对于藏品 “每一片瓷片都像是我的女儿”
作为中原民间瓷苑标本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培训基地,以及北京、景德镇、河南等地大专院校的培训基地,任兴琪的博物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陶瓷专家和院校师生。
沉默寡言的任兴琪不喜交际,尤其不喜欢与古玩商打交道。“我很少出售自己的藏品。”他说,“每一片瓷片都像是我的女儿,我不舍得让她们离开。”
但一旦研究机构和院校有研究和教育上的需要,任兴琪每每慷慨赠与。他表示,将来如果国家文物部门需要,他将无偿捐献。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将自己的爱好变成现实。”他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国门办展览,让世界各地的人欣赏到中原瓷器之美。”
新华社记者 桂娟、方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