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应:淡化“捡漏”树立“买百件不如买一件精品”的思想!






[日期:2016-02-23]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收藏的人都存有“捡漏”的侥幸心理。有漫长收藏经历的人,也无不捡过漏。捡漏是幸运之事,但,捡漏有一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高超的眼力。大藏家都捡到过漏,孙瀛洲捡过漏,一次在去杭州灵隐烧香的途中,在地摊上拣到了一只宋哥窑洗;仇焱之捡过漏,用1000港币买入了很多人不看好的明成化鸡缸杯。他们是大藏家,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练就了敏锐的眼力,捡漏也成了可能。最怕的是初入收藏门的人,把希望寄托在捡漏上,或者偶尔在老师的带领下,捡到了一两件漏,于是,觉得收藏之门槛原来那么的低,几乎不用花大价钱就能得到好东西。

这观点一旦生了根,收藏的歧途也开始了。便再也不会去碰价格高的东西,觉得不值。总将希望建立在花小钱买顶级藏品的基点上。而事实上,捡漏是绝偶然的,真正到代的好东西是不可能便宜得来的。很多迈入“国宝帮”行列的“藏家”基本都是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越走越远。这就像初入赌场之门的人,如果初次上手,意外地赢了钱,往往会造成日后的大输,我认识一位赌场的股东,他说,赌场不怕你赢钱,只怕你一来就输钱,输了以后就不来了,而一来就赢钱的,最后往往会大输,很多最后输得倾家荡产的人,都曾尝过初赢的甜头。

在漫长的收藏经历中,我接触过几位“藏家”,文化程度不高,人极为聪明。可是最后,都免不了落入“国宝帮”的行列。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都是从捡漏开始的。一朝尝到了捡漏的甜头,就再也不去关注拍卖行高价的拍品,错误地认为去举牌竞拍是做冤大头,犯不着。而制假贩假的人正好投其所好,用低价的仿品作诱饵,钓其上钩。此一上钩,想脱掉就难了。他们会想出各种招数投其所好。有说“苏富比、佳士得的很多拍品也都是我们送的”,也有说“给你的东西完全可以送苏富比、佳士得的”等等。这时候,贪馋之心的膨胀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本来只要反问一下:“既然苏富比、佳士得都能收,那你为何自己不送出去拍高价?”当然,如果你一旦稍一清醒,如此问对方,对方也早已准备好说辞:“我们是农民,没这个路。你们老板神通广大,这个钱只有你们能赚。”此一说,已被捡漏冲昏的头脑会觉得对方说出了问题的根源,于是,爽快地大批大批进货。我还听说有些老板在不停大量收赝品的过程中,因为送货的实在太多,应接不暇,只好每天卖号子,五百元一号,每天卖出一百号。送仿品的人当然觉得值,每天排队争相购号···听后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清三代的官窑佳器几乎是无漏可捡的。因为这些佳器较容易鉴别。再高的仿品与真品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古玩行偶尔会出现一二件高古的老窑器,如果有眼力,可能偶尔会用较低价拣到,不过大都是民窑器。高古的官窑器寥若晨星,少之又少。

收藏一旦“捡漏”心理作祟,加之又没有开眼,在新老不分的情况下,很容易中仿品的招。事实上,只有仿品才会卖低价,才会与你心理的预期价位相吻合。

纵观很多“国宝帮”的行为轨迹,大多逃不出这个怪圈:大量低价买进,暗自窃喜发了“旺财”;并开始做建博物馆、美术馆以宏扬中华文化之梦;陷在快速成功的昏厥中,忘掉了“假货不会变真”的不争事实;号声吹得越响,引来的人关注度越大,最后会越收不了场。

当然,这类人是握着赝品不知假,如果他们认识自己的藏品是假的,也不会做此类傻事。蒙骗总只有一时。

收藏切忌侥幸心理。要以提高自己的眼力为基础,有了眼力才能收到好东西。如我们常说的“东西跟着眼光走”。而且眼力又必须和财力、魄力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顶级的藏品。

收藏的正路:淡化“捡漏”意识,树立“买百件不如买一件精品”的思想,不求短期内一蹴而就,积累必须有个长期的过程。而这过程又往往是收藏乐趣的最佳享受:寻寻觅觅中,踏破铁鞋无觅处,偶然回首在身边,毅然出手捧回家,反复盘玩到天明,忽然有些疑惑处,柳暗花明开朗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