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藏角度讲,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文物鉴定,要得到基本的正确判断首先应该好好读书。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个老师。如果想投资,最重要的是应该有专业人员指点,我们现在常常习惯于把完全科技的投资交给专业人员,比如炒股,但买古董找专业人员的几乎没有,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因为那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美感,亲自上阵可以得到乐趣,但确实风险很大。
陶瓷收藏的必要准备
具体到收藏陶瓷的入门知识,我推荐两本书:《中国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鉴定》,前本书不必说原因。后一本书因为现在市面上能收的陶瓷都是明清以后的,再早一点的东西对于一般人都比较难遇到,遇到了也不容易辨识更不容易获利,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很容易出差错。所以从入门角度说,主攻方向应该是明清陶瓷作品,那么此书必读。
鉴别陶瓷应当了解哪些东西?
首先要了解中国陶瓷发展过程,比如青瓷,南边的龙泉北边的耀州,一个在今天的浙江一个在陕西,当时皇家用的瓷器。还要了解历史。
关于五大名窑
陶瓷讲究窑口,宋代汝、官、哥、钧、定是五大名窑。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价格历来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高居榜首。五大名窑,即:宋汝州的汝窑,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设立的官窑,宋浙江龙泉的哥窑,宋河南钧台的钧窑,宋定州的定窑。这五大窑口所制瓷器的美学境界是前无古人的,至今价值不菲。五大名窑的特点是以颜色,即釉色说话。除五大名窑外,其他瓷域窑口也有达到较高成就、烧制出精美绝伦瓷器的,如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等。
缺陷的意义
陶瓷古董都是纯人工制造的,而纯人工的东西就注定是有缺陷的,它的缺陷往往便是它的美丽所在。如果它是一个非常规整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太完美无瑕的东西未必是真货。
陶瓷最讲究的部分
一件陶瓷作品烧制过程有很多讲究,如造型、型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是集中国人智慧之大成,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我们今天对陶瓷的尊重就是尊重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陶瓷史上,首先出现的是陶器,而后是瓷。我个人收藏主要是瓷器,陶器很少。我们现在所说的陶和瓷与一般老百姓挂在嘴边的陶和瓷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老百姓认为有釉的是瓷,无釉的是陶。唐三彩有釉,但它不是瓷,而是陶。科学的划分是凭借一件器物的物理性,如含铁量、是否采用高岭土、烧结温度、吸水率、透光率等等。
一般吸水率高的是陶器。将瓦片和瓷碗同时放入水中,几分钟后捞出,瓦的质量会因吸入水分而变重,瓷碗的吸水率极低,其重量也就几无变化。西方人在陶与瓷之间,还划分出一种称之为“炻”的器物。这种“炻”器介乎于陶与瓷之间,它烧结温度高,吸水率低,而透光率差。比如我问你,水缸是陶还是瓷?
陶器的认定东西方从无异议。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出土的器皿都属于陶器,对此,东西方的认识是一致的。东西方打架的是瓷器。中国人认为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认为中国是个瓷器大国。中国学者认为商代就有原始瓷器的存在,即3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了。西方人认定那些器物不是瓷器,是炻器,是缸,它们不透光。于是,中国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说法——原始瓷器。西方人先不接受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中国在汉末至晋期间,才出现完备的瓷器。后来接受了中国学者的说法,在他们的论文中也开始使用“原始瓷”这一译名了。
大量出土的汉绿釉器物都是陶器。陶与瓷的材料不同,优秀的瓷器使用了高岭土,也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土。西方人16世纪时还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能烧出如此精妙的瓷器,中国人真神。这比毛和棉花织出的东西永远也不一样,原料本身区别很大,器物的品质自然不同。陶器使用的是粘土,比如常见的花盆,挖点儿好粘土就可以烧成。
为读者提供些购买常识
当你看好一件古玩,想买时,千万别说好。要装得漫不经心,千万别出汗,别结巴,别哆嗦,否则货主发觉,你就准备挨宰吧!首先,你得说这东西不好,找碴儿,但必须说在点子上,让人心服口服.然后再谈价钱,尽量给人买不买两可的感觉,你还得盯住货主的眼神,别老瞧东西,把东西撂原处。 出了价以后,轻易不要乱加价,加价就要加足,不要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挤,这样货主会认你还有潜力可挖。买古玩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管货主开价多么便宜,你都必须还价,必须有这个过程,买卖双方才会获得心理平衡。如果你认为这件开价非常便宜,没必要还价了,就一口答应掏钱,往往会发生另一种结局——货主不卖了,他有许多回绝你的办法。
比如,你看上一件瓷器,他开1000块,你认为这东西值5000,没必要再讨价还价,你说行,货主一看你这么痛快,就知道要少了,一句话就能收回来。
收藏入门者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眼力。你如果想收藏古玩,又不是专家,一朋友,特别自信,自己跑古玩市场瞎逛,遇上一老乡背着一大堆东西,然后鬼鬼祟祟地成了交。花去了大半辈子积蓄。拿来给我看,全是假的,我看着他那虔诚的样子,都不好意思将真情告诉他。需要说明的是,你找的眼睛应该是个正确的眼睛。
二、量力而行。收藏古玩是无穷尽的,你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不可强努。你现在有一笔闲钱,想投入收藏,买什么呢?画最贵,陶瓷玉器其次,其他便宜一些。无论你想投入到哪方面,投入多少,都不要一次花光,如果倾囊而上,下回再碰见合适之物拿不出钱你将后悔。
三、持之以恒。这条似乎对其他行当也适用,抽烟除外。收藏不必这山望着那山高,你看准目标就应该照直走下去,日积月累,眼力和收藏并驾齐驱,成为收藏家是早晚的事。跟打麻将一样,梃上大牌就不必乱换张儿,早晚你和。
四、去粗取精。收藏总有这么个过程。开始眼力差,要求也低,看见什么东西都好,都想要,买回来时间长了,又有些腻了,或者又碰见更好的了,想淘汰,这时就可以找机会匀出去,当然尽量别赔钱,赔钱总是让人不痛快。
必须说明的是,收藏永远是少数人的事,远古留下的东西多,也不可能人手一份。在我这里见到的东西,世上还有,再遇见的机会微乎其微。收藏是人们在兴趣方面的有意选择之一,不是唯一。
收藏,如果追求的仅仅是陶冶性情,不是开仓库,那你不见得非收藏正热门的,先找冷门。
10年前的台湾人也是家里摆酒瓶子。现在无论摆什么,都不如陈设一件古玩。路易十三、轩尼诗、XO等也是很贵的,七八千块吧,花七八千就可以买到很不错的瓷器了。人类的发展会越来越注重家庭的文化气氛。欧美人的家庭,文化气氛很浓。我们学人家陈设酒,只学了人家的生活必需品的陈设。人家是有酒,而我们是瓶子。
这两年明清官窑停滞不前,宋元以前的老窑价格上扬幅度很大。这个趋势,两三年前我曾说过,老窑瓷器将会升值。因为在民国时期宋元以前的瓷器就特别贵,当时明清瓷器并不太受重视,不大值钱,它的年代毕竟很近,存世量也很大。现在明清瓷器反而超过老窑瓷器价格,主要是收藏者多了,文化层次又有限,明清瓷器比较漂亮,一般人能懂,所以下手的人就多,供求关系不平衡,求大于供,价格自然上升。而宋元瓷器古朴无华,特别是宋瓷,美学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体会。明清瓷器工艺水平极为发达,瓷器五彩斑斓,款识完整,内外行都看得出彩儿,装饰性也强,放在哪儿都惹人喜欢。老窑瓷器的欣赏者,要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和文化积累。
开始喜欢藏瓷时,我在农贸市场碰见一位老乡卖瓷器。老乡拿出瓷器给我看,我凭借书本上的知识,感觉东西很旧,问多少钱?老乡说20块钱。不贵。可我身上没带钱,我就把老乡领到家里,做完交易,还让我老婆给他做饭。老乡大吃了一顿,特别激动,临走时对我说:“你对我太好了,这顿饭是我离家后吃得最好、最舒服的一顿。酒有点喝多了。兄弟,我告诉你吧,卖你的那件东西是假的。”说完撒腿就跑。
后来我把这件伪造的旧瓷器拿到琉璃厂请人看,文物店的业务人员看了半天,也没说出所以然来。于是我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如果很少与民间各色人物和货色接触,对新仿技术的认识也就很有限。当时吃古玩饭的人还很少。不像今天,有几十万人端这碗饭,高手如林。这些年,新出版的古玩图书印制质量的提高,增长了人们对古玩的识别和鉴赏能力。观看这些画册中的图片,除分量感受不到,其他几乎毫无差异。这些书籍使喜爱古玩的人少走许多弯路。至于怎样才能不上当,我认为是无法传授的。除非你不买,只看。让人帮你掌眼都保不齐上当。上当并不可耻,入这个道,上当是可以原谅的,学习任何东西总要交学费,但要尽量少交,不能搞得全军覆没,不能有赌一下的想法,上当与赌输了是两回事。
我对中国古代陶瓷一往情深,每获得一件新的藏品时总是乐不可支。这时候,藏品值多少钱是不重要的,价格不会影响我的审美,我诚恳地请大家相信这一点,值钱的东西可能是美的,不值钱的东西也可能是美的。这不能算是境界,而是一种痴情。在端详古瓷时,我常常产生幻觉: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个老者身披蓑衣,孙子紧随其后,走进窑场。坐定后,吸一口烟。他拈起笔,捧着素胎,沉静片刻,随即熟练地画上山水、花鸟、人物。画完,将胎翻转过来,表情依旧平和,淡泊地在胎底写上——“大清乾隆年制”。
问题在于,不光那老者一人,几乎所有的古代窑工都这么清心寡欲。他们没留下姓名,留下的是精神。我试图解释这种境界的成因,于是整天整天地对着古陶瓷发呆……
财富对于贫穷者是财富,对于富有者可以变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