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年少时读《红楼梦》不过是轻轻感叹书中人的命运,但是少年时的卞亦文对《红楼梦》的热爱就超出了同龄人的段数,他不只阅读,且研究。他自嘲说,其实以当时的年纪说研究《红楼梦》是非常不自量力的。其实,他不必自嘲,没有他年少时的“不自量力”,甚至小小年纪就贸然登门拜访冯其庸讨教《红楼梦》,哪有多年后他在拍场的慧眼识珠。
收藏有着吸引人的魔力
艺报:你是怎么走入收藏这行的?
卞亦文:走入收藏一般来说都很基于一些很偶然的因素,很少有收藏家是从小立志或者学习的收藏,只有那民国四公子那样的家境和家学渊源造就他们会直接走进收藏的领域。但是如果要走进收藏,必然会和人自身的气质、教育背景、文化爱好取向和价值观有关系。我从小就是个很偏科的学生,物理和化学这些科目我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于语文和历史我天生就很感兴趣。
我中学的时候就对《红楼梦》感兴趣,且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喜欢读,而是对一些学者、专家感兴趣的方面感兴趣,比如版本的考证。当然现在回想起来作为一个中学生去考证《红楼梦》的版本,是很不自量力的,可是就是由于从小的兴趣,我参加工作以后,也没有放弃这个爱好,总是逛古玩城,我学的专业其实是金融,刚开始是在银行工作,2006年北京电视台做了《天下收藏》这档节目,我加入到这个节目做策划和撰稿人,才真正的走进这个行业。
艺报:那你从什么时候进入的拍卖行业?
卞亦文:讲收藏的话就不可避免的讲到拍卖,我其实一直对拍卖行的形式和工作很感兴趣的,之前只是作为一个藏家参与到拍卖的过程中去。后来通过一些机会正式的进入拍卖行才算是成为一个真正的拍卖行业的从业人员吧。
艺报:你当年拍下《红楼梦》手抄残本的时候其实算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为什么敢做那样的判断?
卞亦文:说是冒险是因为别人觉得我并没有亲眼看见这个东西,其实我心里是有底的,当你对某个东西非常熟悉的时候,你是可以有这样的自信的,以我对《红楼梦》的认识和当时古籍善本市场的了解程度,可以肯定值得拿下这个手抄本。至于它的价值只有等拿到了之后再说了。
艺报:你作为一个拍卖界的资深人士,你建议藏家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来拍?
卞亦文: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不确切,作为一个买家,无论你出于什么目的来进入收藏品市场,除了了解,更多的还是要喜欢。如果纯粹的不喜欢就是来投机,那最后可能是得不偿失。
艺报:可是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出于投资或者投机目的才进入拍卖的?
卞亦文:其实这个不必太忧虑,要求大家一进入这个领域就是因为喜欢、热爱这个领域是不现实的。殊途同归,如果他对这个东西始终不喜欢、不热爱,他进入也是浅尝辄止,会很快退出去,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进入艺术品市场带有投资甚至投机目的都不为过。艺术品市场是有它的特殊魅力的,它会让人不由的喜欢,能留在这个市场里的人一定是被它深深吸引的人,我见过很多人最开始进入是为了投资,但是到了最后喜欢程度都会超过想投资的程度。
拍品保真是一种态度
说到中汉在拍卖的保真,和中汉的整体规划和运营,卞亦文变得很严肃,他说“保真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一种承诺,而应该是一种专业态度。”打造一个专业的拍卖公司,对藏家负责任。是他的一再强调。他的严肃让我知道,不是一种宣传策略,而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内在,企业的精神必然会渗透到企业的运营操作,中汉和卞亦文都是以这种严肃的近乎刻板的态度对待拍品的征集,因为荣誉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就像说起《天下收藏》卞亦文说的,我们用十几分钟普及传统文化,为了力求老百姓喜欢,我们会讲一些娱乐性的知识,但是一旦涉及到拍卖、鉴定,就算只在节目中出现几分钟,那么它也一定是非常严肃和专业的。
艺报:你曾经说过“95%的人在玩着95%的赝品”那么作为拍卖公司的意义在哪里?
卞亦文:拍卖公司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占领那5%,让那95%进入这5%的领域,让那95%的赝品退出或者无法进入到这5%的领地。
艺报:你的意思是目前艺术品市场还是在拍卖公司最容易买到真品?
卞亦文:当然。这取决于两方面,首先,拍卖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你乱来会承担非常严重的法律和经营风险。事实上也证明,如果拍卖公司也介入到那95%里面,你是不可能在竞争如此激烈且日趋规范化的艺术品市场里面生存下去的。
艺报:基于你这个观点,我们就说到那中汉作为拍卖公司,它对于艺术品的保真的优势在哪里呢?
卞亦文:我觉得保真不是一种措施和承诺,它应该是一种态度,保真是通过我们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方式,谨慎的进行的。中汉拍卖公司的原则是稳扎稳打,首先我们自我要求在质量上和规范操作上把好关,规模和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下一步才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