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民间的元青花有上万件?花几千元就能捡到宋代汝窑的“漏”?买“文物”就是爱国?在几乎全民参与收藏的今天,这样的说辞似乎很常见。然而真正的收藏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总有人信以为真。难道当今“国宝”真的随处可见吗?
“国宝”处处有
日前,北京举行的一次活动,吸引了收藏爱好者王先生的注意。在这场本是以公益为主题的活动中,居然特设了两个环节:“国宝评选”与“中国十大收藏家评选”。当选的收藏家里,有人收藏了10万件玉器,有人收藏了4万件瓷器,更有人统计自己的藏品价值高达34亿元。“开公益会议为什么还要和收藏挂钩?而且当选的十大收藏家中,随便一个人就有好几万件古董珍玩,还自称每件都是‘国宝’,可哪有这么多国宝呀?”王先生对此感到疑惑。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日前类似的“搭车评选”活动时常可见,而据专家介绍,其中的获奖藏品多数都为后世仿造。在一些活动评选结束后,当选藏品甚至还被贴上了价签。“说到底很多活动都是为了给藏品‘镀金’,忽悠不知情者来接手。”一位业内人士评论。
福建瓷器收藏者林胜杰就曾经为“国宝”付过“学费”。他告诉本报记者,5年前,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伦敦以天价拍卖后,他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推销一件号称与伦敦上拍的元青花为“姐妹罐”的藏品。发件人说该罐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曾经被一次民间鉴宝活动评为‘失落的国宝’,由于家里有人生病需要钱,不得不忍痛转手,而且仅售10万元”,随后发件人还出具了“鉴定证书”。最终,林胜杰将这件元青花罐收入囊中。“买完以后找权威机构鉴定,专家说这是近代的仿品,连1000元都不值。”林胜杰回忆起往事十分无奈,他也坦承,上当的原因就是抱着“捡漏”的想法与侥幸心理,“我当时还以为,花这么点钱就可以收藏到被世界著名古董商看上的东西,说出去多有面子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浙江老板共花了700多万元购买了五六十件拥有“证书”的现当代名家书画,结果鉴定下来只有3件是真的;一位退休老人,用毕生的积蓄购藏了一批“古董”瓷器,日后经专家鉴定大多是赝品,少量真品也是很一般的瓷器,价值不高,甚至还不值当时购买的价格……
“国宝那么容易就出现在市场上?你随便从哪个人手里花上几千几万元就能买到国宝?怎么可能呢!如果每个人都能收藏国宝,只能说明绝大部分人买到的都是假国宝。”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现如今“国宝”泛滥的现象。
与爱国有关?
如果说以借“国宝”的名义敛财只是抓住了有人想投机、想发财的心理,现在的“国宝忽悠”还开始和爱国主义挂钩。今年11月,一件清乾隆“吉庆有余”转心瓶在伦敦拍出了5.5亿元的天价,英国一家媒体写道:“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结,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 国内有部分人士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们认为将文物留在国内的人是民族英雄,是爱国的表现。然而,正是这样的心理,使得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看到,一群自称是某“国宝保护协会”的人四处散发宣传册页,册页上印着许多明码标价的古玉、古代陶器等。但是明眼人仅看图,便能看出是粗制滥造的仿制品。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宣传页上用醒目的大字写道:“为防止珍贵文物流向海外,请中华儿女一起出力”。
“这些人就是看准了不懂行而又盲目爱国的人会上钩。”任亮就是一位受害者。去年,有人向任亮兜售一块上有黑色飞龙图形的白色石头,说这块石头是飞龙化石,几万年才能形成一块,是珍贵无比的“国宝”。“摆摊的人说是从博物馆中流出来的,若是国内无人买就会销售给海外藏家”。本着“要把国宝留在国内”的想法,任亮花5000元买下了这块石头。“我想把它捐给博物馆,结果专家一看,说这就是河沟里普通的白石头,有人用化学药水将图案复制到石头表面而已。”任亮说。
对于这种抱着满腔爱国热情、热衷于阻止“国宝”流失海外的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表示,花大价钱购买文物艺术品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它从客观上证明了我们国力在增强,老百姓手里的钱在增加。“当然,这不能等同于爱国,也不值得全民族去效仿、大力宣扬或者倡导。”
疾迷的“国宝帮”
据称,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超过7000万人,数量还在不断递增,而令人忧心的是,在如此庞大的收藏队伍中,迷失收藏方向的人却也在迅速增加。他们挑选藏品时极其容易被推销者夸张的说辞吸引,尤其容易相信自己购买的都是“国宝”。
一位收藏者号称家藏元青花百余件,而且件件都是堪比博物馆收藏的真品;一位山西收藏者自豪地表示,其收藏了2000平方米的瓷器、1000平方米的书画、1000平方米的杂项,而且都是珍罕之物;还有一位四川企业家,自称收藏了上千件三星堆古玉,结果被专家鉴定全部为赝品后,这位企业家却断定专家不识货……这一类藏家,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国宝帮”。
“国宝帮”,特指经常买到赝品,却仍然坚信自己收藏的是“国宝”的收藏群体。有人也提出疑问,一位藏家怎么不可能收藏到如此“壮观”的藏品?以玉器为例,据统计,中国高古玉真品数量,尤其是红山文化玉器极其稀少,传世的大概仅有几百件,而目前我国和田玉的年开采量只有600吨。再看备受中国藏家喜爱的瓷器,学术界有较为一致的看法,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基本完整的元青花大约为300件;而更为罕见的宋代汝窑,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馆这样全球藏有汝窑最多的机构,也仅分别拥有21件和14件。很显然,上万件高古玉器、珍稀瓷器怎么可能被同一位藏家收入囊中?
苏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张正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具备“国宝帮”特征的收藏者确实很多,在一些鉴定活动中,他就时常看到有收藏者带着“汝窑”、“宣德炉”而来。懂行的人一看便知是低仿的新货,可即使告诉收藏者是赝品,但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收藏的是“宝贝”。张正望认为,“国宝帮”中最常见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收藏者,他们购买藏品的途径和交流渠道都比较有限,因此信息闭塞,十分容易“被忽悠”,“这类收藏者花掉了大量积蓄,却只换来一堆赝品。”张正望说道。
而另一类常见的“冤大头”是富有的企业家。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这类收藏者往往财大气粗,购买藏品时毫不吝惜钱财,他们通常没时间潜心研究收藏,而只是将收藏作为投资捷径,因此格外受到制假者的“青睐”。
“一旦成为了‘国宝帮’,就很难被唤醒。”盛世收藏论坛版主李冲告诉本报记者,他在管理论坛时,经常会与一些“执迷不悟”的收藏者打交道,“他们一口咬定藏品是真的,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找人鉴定也只是希望有人肯定、迎合,只要有人对他的东西提出质疑,通常还会引起一场骂战。”李冲认为,“国宝帮”的固执,阻断了自己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他们需要改变态度,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身边的人也应该用柔和的态度进行劝导”。
“无欲则刚”
“国宝帮”只是一个缩影,他们所代表的是中国更为庞大的、容易受骗上当的收藏群体。李冲认为,归根结底,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收藏者心态不对。据某收藏网站统计,现在的收藏大军中,有超过75%的人表示收藏目的为投资,“他们听到的全是收藏品几年增值多少倍、有人花了几百元买了价值几十万的宝贝……兴奋点根本不在收藏本身,自然让骗子有机可乘”。
在李冲看来,现在社会整体氛围十分浮躁,很多人都以赚钱为目标,本该与研究息息相关的收藏行为变成了投资捷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关心市场的人反而极少吃亏上当。“‘无欲则刚’这句话对收藏同样适用。否则,‘国宝帮’的壮大不仅对个人收藏事业无益,全中国的收藏事业都会因此受到极坏的影响。”
“作为投资永远是有赚有亏,能赚钱的往往是那些眼力好、目光长远的少数人,而眼力不到的大多数人则免不了要吃亏。所以没有几年功力积淀,不要指望能在收藏领域赚钱。收藏者培养健康的收藏观,要有好的心态收藏,收藏的落脚点并不是金钱,而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日前在一次收藏家大会上劝诫道。
也有专家提出,目前中国文物市场诚信缺失,有一些学者、鉴定师缺乏学术良心,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利用自己的名气,协助居心叵测的人做“伪证”,让一些刚入门的藏家对其深信不疑,从而深陷“国宝迷局”。“这些人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不负责的鉴定证书,只为了向每份证书收取几百元、逾千元乃至上万元的费用,不懂行的人自然就上当了。”(文/孙巧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