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媒体的最新一项调查披露,在央视一档接触过全国各地60万件藏品的收藏类节目中,赝品的数量竟达58万余件,赝品比例高达96%。
看看我们身边,假的又岂止于文物。从迅速传播的金庸先生去世的假新闻,到终露真相的唐骏假学历,从产品的造假,到收视率的作假,以及说假话、办假事之类,泛滥的“假”不断叩问着社会的良知:我们太需要“去伪存真”了!围绕这个话题,让我们听听在电视节目中高举“去伪存真”护宝锤的王刚是怎样回答的。
作为著名演员,他守护一种真诚的文化态度;作为著名主持人,他传递一种真实的文化价值;作为收藏家,他坚持一种真心的文化追求。他严肃而深沉的思考,传递出内心急切的呼吁:别把“真”给弄丢了。
现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钱是最重要的,许多地方总在强调GDP。“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唱的戏还是经济的,很少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我非常渴望能有一些纯粹的文化活动,比如请来一支出色的交响乐团,不打任何名号,为一些平时无论如何舍不得花几百元钱买一张音乐会门票的普通观众演奏经典曲目。如果是那样,我会由衷地称颂一声。但是我们总是看到,那样的场合现场一定会拉着大横幅,写着赞助商的名称,演出前一定有个人在台上说:“有请我们董事长上台讲话! ”一下子就把经典的味道给冲淡了。我就想问一句,在文化面前,我们能不能低调一点、纯粹一点?
在收藏界,经常有一些企业开办展览馆、博物馆,美其名曰营造“企业文化”。我尤其觉得很可笑的是,不少企业的展馆里没有一件真东西,还打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那些企业主真的不知道展馆里的东西全是假的?我想他们应该知道。故宫里没有的,你这儿有;故宫里有的,你的比那儿的还大。这可能吗?可他们还照样侃侃而谈,或找地方领导撑腰,招几家媒体一起来忽悠。特别有趣的是,几个昏庸官员、几个奸商,再加上几个无良记者,这几种人一凑,“局”就成了。
现在一些人一开口就是 “谁说民间没有国宝”、“为什么元青花瓷只能在国外”,弄得你哑口无言。最后发展到极致,就是“圆明园兽首海外拍卖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