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三楼的库房里,陈放着日本某大企业无偿捐赠的一批中国古代陶瓷,其中18件(组)的唐三彩,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记者来到三楼的库房,工作人员从精致的箱匣中,小心翼翼地将唐三彩一件件地拿出来,放在展台上,让记者欣赏这批唐代器物的工艺和神韵。深博研究古代陶瓷的董杰先生,给记者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三彩子母杯盘"、"三彩双龙系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七星捧月"茶器
这套东西的命名是"三彩子母杯盘",一共8件。董杰说,依照传统说法,这套东西也可以说是"三彩七星盘",因为1大6小放置盘中,俨然"七星捧月"。唐三彩七星盘,当然是1盘7盏,但也有不是7盏,这时候就要叫做"子母盘",子母盘的器型在洛阳、开封、偃师、孟津、伊川、巩义等地的唐墓中多有发现,国内外文博机构也有一些收藏。
董杰认为,这套东西是茶器,它很像今日流行于广东一带的"功夫茶"的茶具,其实所饮用的茶可不像功夫茶来得这么容易,这就不能不说唐代的煎茶法。依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茶饼要碾成末状,再加箩筛,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的水膜;当水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筛好的茶末。当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时,加进先前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分斟到这样的"七星捧月"杯里。
带双龙的酒器
董杰说,这次入藏的有"三彩双龙系瓶"2件,它们的造型基本相同,白色胎质,瓶子的上半部有黄、绿、白三色釉,瓶口呈圆盘形,瓶颈略细,瓶肩浑圆,平底,肩上有龙形双柄,龙口衔壶口,龙口微翘,造型相当精美。
这种兴盛于唐朝的双龙造型盛器,脱胎于隋代,在隋代双龙联腹尊的特点上又有所变化。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当时自铭"传瓶",有白瓷、青瓷、三彩等品种,唐代主要流行于东都洛阳一带。巩县窑是唐代北方地区烧制双龙尊的主要产地。陶瓷器上的龙多为雕塑,而龙的地位因象征皇帝而日益尊贵,当时宫廷有严格规定,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不准用龙纹作装饰。
唐三彩器物,主要包括器皿和生活用具模型等。当时,这类器物很少用于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是随葬品,主要盛产流行于我国中原地区,供达官贵族们使用。唐三彩器物,是大唐特定时代生活习俗的真实反映,唐三彩器物,造型庄重,丰满圆润,十分大气。
唐三彩赝品极度泛滥
清代末年,陇海铁路工程要经过邙山,工人们挖开了大量古墓,很多唐代的陶俑、陶马、陶骆驼出现了,当时人还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大多数都被打碎,或者成了陇海铁路的基石,极个别的唐三彩被拿到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发现了它们,便大量搜购,唐三彩的价值开始被世人认可,并迅速流往海外。上个世纪80年代,唐三彩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迅速飙升,1989年,一件唐三彩马在英国以495.5万英镑被拍卖,这样的高价成了一杆风向标,让世人对唐三彩心仪不已。
依照中国现行《文物法》,"传世的文物可以拍卖交易,出土文物则一律禁止买卖",国内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大宗交易与拍卖。据业内人士说,交易是少量的,一般都是圈子里私下进行。近些年来,国际拍卖场根据中国政府的诉求,专场拍卖不是很多。反观国内,即便生意不旺,价格不是太高,但唐三彩的赝品却是泛滥不已。
一位收藏家告诉记者,河南洛阳孟津县有个南石山村,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能成功修补出土的唐三彩文物,南石山村被视为"唐三彩复活之地"。从那时开始,这里不仅可以为博物馆修补唐三彩,还能仿制唐三彩,以至于村里已经拓展出文物仿制厂20多家,小作坊则遍地都是,形成完整的唐三彩"产业链"--制胎、上釉、烧造、药水泡、黄土埋,以假乱真的唐三彩俯拾皆是,这些东西来到市场,足以让一些专家"打眼"。
在村里某公司的样品展览室内,一对近1米高的仿三彩仕女俑标价36万元,一座仿古三彩马的标价为18.8万元。当地人甚至对来访的客人说,"只要你拿出图纸,这里各朝各代的文物都能做。"在这里花几十元、几百元买的仿制品,到了市场可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地卖出,一位收藏家说,"类似的村子在其他地方还有,假货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致使目前国内唐三彩的私下交易,赝品已经极度泛滥。"
面对这种困局,有专家建议,应该严格区分"恢复古代工艺"和"以假货牟利"二者的界限。一方面要努力打假,毁灭造假的生产线;另方面在不违反《文物法》的前提下,让唐三彩真品能够在文物市场上有效、公开地流动,假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受到抵制,"真币驱除假币",这对净化文物市场是有帮助的。
唐代的葬俗
三彩镇墓兽
在深博的藏品中,这件"三彩镇墓兽"比较大,高85厘米。它蹲坐于椭圆形座台上,兽面,头上的角部呈四散的火焰状,仔细辨认,我们发现它的角部没有施釉,只残留有红彩,它的后背和后肢施棕黄色釉。胸、腹、两翼和前肢施黄、绿、白三彩。
类似的唐代镇墓兽发现较多,例如1956年,灵宝市北坡头乡孟村发现了一件唐三彩胡人镇墓兽,胡人形象,面目狰狞,浓眉竖起,圆眼鼓凸,兽蹄形足。董杰说,唐三彩器物所表现的题材很多,涉及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四神"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唐会要》所称的"四神十二时",都是墓中压胜之物。所谓"四神",一般是即2件镇墓兽、2件武士俑(或天王俑)。这"四神"大都处于墓室前部门口,做镇墓之用。其神态各异,釉色绚丽,堪称唐三彩中的精华。
唐三彩四神大都出土自墓葬之中,主要盛行于武则天时期至中宗时期,"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走向衰落。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盛唐时期贵族统治阶层墓葬中出现高大精美、华丽鲜艳的唐三彩四神,这是区别于其他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初唐时期陶俑中的镇墓四神主要有武士俑和镇墓兽,武则天时期开始出现佛教形象中足踏牛鬼的镇墓天王俑,其造型与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石雕天王基本相似。镇墓兽则巧妙综合汉人、胡人以及多种猛兽的外形和神态,塑造出一种异常凶猛的怪兽形象,是武则天时期根据佛教形象中的怪兽塑造。因此,唐三彩四神有可能是伴随着武则天而来的,这说明当时佛教的盛行已经影响到最不容易为外来宗教所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