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向云驹:收藏是一种文化行为






[日期:2011-08-2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收藏是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文化现象,是人人可为的事情,有时尚性和风潮性。因此,绝对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它是社会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藏热象征社会的文化觉醒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遗留下的东西很多,有良好的文化传统,文化积累、文化高度跟其他国家比起来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积累下来的很多历史遗留物都具有收藏价值、保留价值。当然,收藏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保存自己的文化,这是中国历史的特色。

  自古以来,古墓葬就保留了很多器物,埋藏了很多随葬器物,这也是一种收藏。从甲骨文时代开始,典籍记载成为收藏历史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保留下来的历史,对当代人而言跨越空间,对后代人而言跨越时间,是时空上两种方向的传播、保存。典籍对于历史、文化的记载和收藏浩如烟海,文字记载是当代“活”的传承。

  我国的国家制度中有保管、收藏典籍的传统,并且一直在延续。但也出现过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焚书坑儒、焚烧阿房宫等这种大规模的毁坏现象,或者一个朝代被推翻,新朝代要将前朝的东西彻底摧毁,毁灭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文化主流仍然是保留、收藏、传承历史,延续至今。

  中国收藏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与西方收藏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西方可能只在古建等某一个方面流传较好,而不像我国收藏这么丰富多样,比如碑刻、书籍、瓷器等等,种类丰富,体现在各种形态上,体现的收藏概念也比较大,这是中国收藏的一大特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说明中国人文化传承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如果没有代代的收藏和传承,人们现在就看不到那么多的历史,也不可能积累那么多的东西。虽然考古学家还在从地下不断发掘出弥补空白的文物,但是从目前已经掌握的文物中,我们所获得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财富能够呈现清晰的历史线索。

  中国当代,有两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一是五四运动,一是文化大革命,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在否定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较弱,离传统文化内核较远,所以,当代年轻人传统文化观念是不及古代人的。收藏热的兴起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识,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其价值的认可,对宣传、普及中国文化很有好处。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今后社会发展,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创造力和民族的生命力。收藏在哲学上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行为、深刻的文化现象。我们对文化的尊重、文化自信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出现收藏热潮,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同时,收藏需要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收藏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市场运作;二是纯粹的个人爱好,量力而行;三是不富有但对收藏痴迷,倾其所有、倾家荡产也要收藏。在这几个层次里面,倾其所有来收藏爱好的东西是最到位的一种情况,这需要能力,还需要下很大的决心,甚至要降低生活水平,放低生活姿态,牺牲很多其他的爱好,如此痴迷的热爱收藏,对收藏文化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不是知音,不可能到痴迷的程度,这些收藏爱好者对藏品的文化价值看得非常透彻,并从中享受很多乐趣。比如有的人收藏瓷器,那么他们对瓷的历史、不同年代的瓷、不同瓷器的造型、烧制等等所有的细节,都要了解,研究它、喜爱它,收藏者要达到与器物创造者同样的水平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这需要文化修养、文化锤炼、文化积累,这是一种大能力。收藏的门类很多,收藏哪一类藏品就要了解哪一类藏品的知识,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专家。就像我们的社会分工一样,分工很细,才能把社会发展起来。收藏也是一样,人们热爱不同的收藏门类,这样文化传承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收藏领域是文化多样性、文化全面发展的一种表现。收藏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国家收藏,国家博物馆体现了国家收藏的水平。现在我国博物馆体系是很完备的,从国家级、省级到地市级、县级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和专业人员配备都比较到位。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在不断的传承历史。各级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文物、重要的艺术品数量庞大,有能力实现全民欣赏国家收藏,实现文化共享。收藏文化要更多的渗透到博物馆体系中,不是为收藏而收藏,也不是为后人而收藏,要先实现为当代人服务。过去博物馆的概念太强,收藏的概念相对较弱,因我国民间收藏非常发达。很多珍贵宝物流落民间,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民间收藏非常活跃。国外村落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保存村落历史,比如有的村落虽然已经城市化,但村落博物馆呈现农耕展览史。瑞典的两个展览让人非常震撼,一个是家庭展览,这个家庭将一百年来几代人使用过的器物全部保留下来,并全部捐献给博物馆。这些藏品展现了那个年代所有的生活细节,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收藏,变成了一种文化收藏;另外一个博物馆则收集了各式各样的鞋子,带着泥的、很精致的,男人的、女人的、小孩的,军人的、工人的、医生的,全部会聚在一起,非常震撼。

  收藏有很多角度,过去收藏或文物交流规定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收藏才被列入保护范围,现在大的文化概念兴起以后,有两点突破:第一,不再规定收藏品必须是某一年代以前才有价值,当代的东西也具有遗产价值。比如工业遗产,首钢搬迁,首钢原址本身就是遗产,它见证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国际潮流,人们对自己创造的东西越来越珍惜,它能够见证一代人的命运,是一代人的记忆,对后人有教育意义。过去民居不被列入保护范围,但现在木雕、砖雕、石雕以及老北京的门墩都列入收藏范围。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都开始被关注,收藏视野大大拓展,藏品年代不受限制,有价值和有特色的东西都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过去人们只关注有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如何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引进以后,人们不仅看到器物本身,还看到器物背后记忆和技艺的传承。从器物实体关注延伸到对活着的人的关注,把物和人结合起来,这是收藏视野的拓展。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散落民间,并非宫廷文化或雅的文化,它属于民俗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结合紧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球性的文化行为,人们突然发现身边有很多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比如剪纸,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使我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对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

  收藏的大境界是民族、是历史、是未来、是文化传承,目前收藏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业学科,缺乏学术规范。收藏要真正发展,需要规范的学术氛围、知识体系和学术道德,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实现。

  另外,收藏不能代替创造,创造是第一位的,有创造才有收藏。如果一个民族丧失创造能力,只有收藏能力,那是可悲的。收藏是为了创造出更好的东西而不断积累。在文化发展中,不能单一地提倡收藏,而要鼓励创造。收藏要为文化的发展、文化创造力的激活服务,激发人们的文化想象力,创造出的东西要有中国气派、中国气象、中国特色,这些都来自于收藏和传统。没有创新,只是守旧,停留在收藏层面,民族将走向衰落。收藏要为创造服务,明确这一点,收藏目的才更加清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