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2008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著有《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五本、《马未都说》系列三本、《醉文明》系列、《瓷之色》等。
约访马未都的时间是由他确定的。
12月15日中午,记者打通了他的手机,这也是本报记者首次与他深度对话。
马未都的语速很快,这可能和他的生活状态有关。马未都说,他的时间很紧张,日常被大量的社会活动占满。每年公开做23次鉴定,录52期电视节目,两个月的时间讲课,还要出席各种社会活动。
以名声而论,马未都在收藏界的知名度无人能敌,走在大马路上随时都能被人认出来。而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凭借他的兴趣爱好。上世纪80年代,在文物不值钱的时候,他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十年时间,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1997年,他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马未都说他的成功是没法复制的,“我的收藏规模是20年前就形成的,这是很多人没法去学的。”
就今天收藏的这番景象,马未都看得很清楚,这是投资市场而不是收藏市场。对于一些走江湖的鉴定专家,马未都直言,他们是在透支单位的信誉。
而更大惊人之举在于,他创办的已有上万件藏品的观复博物馆正在建新馆,在新馆落成之日,他将文物全部捐出。
如果把艺术品市场看成投资市场
几百亿的成交额不算高
华商晨报:截至目前2011年秋拍成交额约为380亿元,你觉得真有这么大的市场?
马未都:我觉得没有,比如现在屡创高价,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市场,而是一个投资市场。如果我们把艺术品市场看成一个投资市场,这个数字就不像你感觉的那么高了。我们的股票市场低迷时,一天也有几百个亿成交,但艺术品市场一年才几百亿,比较起来就很小了。
华商晨报:现在关于拍卖的新闻几乎每天都有,而且单品成交过亿也已屡见不鲜,更是有齐白石的画拍出4.2亿,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8亿元成交,拍卖市场是否隐藏着巨大的泡沫?
马未都: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从收藏角度看,那泡沫是有的,而且是巨大的,人们没有这个实力花这么多钱去买东西。你花几个亿去买一幅画,或买一件瓷器,你是为了收藏吗?不是,你是投资。
我们再看国外的艺术品市场,收藏市场的价格是偏低的。以货币的等值而论,一块钱等于一块钱,欧洲到目前为止,不管以欧元或英镑计算,没有单件艺术品出现过上亿的结局。美国一百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公开的上亿的艺术品也就一件。这么对比来看,西方的艺术品市场是收藏市场,是个终极市场,买回来就不会再卖。或者说短期之内不会再卖,最低限度是在一代人手里不会卖,购买人本身并不享受艺术品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个投资市场。
华商晨报:在拍卖时买到赝品,一般要怎么来维权?
马未都:按目前的情况来说,你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法律不支持你。我看到最恶劣的一家拍卖行没有一样真东西,北京的拍卖行有百八十家,没有一家能杜绝赝品。法律不支持购买者,中介不保真伪,在这种情况下,你买假了只能自认倒霉。我看到的买假的都没退掉,维权是没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