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机会,在深圳古玩城见到了久未露面的古陶瓷专家刘新园。依然是花白头发,黑衣布裤,刘新园看起来精神不错。他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国外生活,来深圳主要是为了淘几样瓷器配件。刘新园说:“在深圳停留的短暂日子里,我几乎逛遍了城里所有的古玩市场。每次总会有所斩获。不过,现在的古玩市场是越来越多,古玩却越来越少。”
刘新园是湖南澧县人,1962年大学毕业,现任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南昌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被苏富比(微博)公司聘为学术顾问。刘新园喜欢读书,也很会写文章,而他研究陶瓷的文章也被国内外广泛关注。自1983年起,他先后应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国立弗利尔美术馆、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单位的邀请,做专题学术讲座数十次,并著有《蒋祁“陶记”著作时代考辩》等书和大量元官窑以及明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的研究专著。
35厘米的关系
听刘新园说话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很少说自己,陶瓷说得也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古诗词和历史故事。端起茶杯,他会告诉你手中的瓷器是哪朝哪代的款型,怎么拿怎么喝都有讲究;照照镜子,他会和你打趣杨贵妃的梳妆故事;就连打个电话,他也会饶有兴致地说出有关电话演绎的故事一二。
熟悉刘新园的人都知道他有“两爱”,一是“爱看书”,另一则是“爱开玩笑”。说起读书,他可以整天端坐书房,兴致所至时还能大段背诵托尔斯泰小说中喜爱的片段。面对生活,他希望自己是那个能活出自我的老头。他曾把古代瓷器戏称为古代的“彩色录像机”,认为“每件器物的背后都描述着一段神奇的故事”,并说自己和瓷器是“35厘米的关系”,“就这么短短的距离,却让人怎么也看不够”。
说起陶瓷,他的思维就穿越到历史中。兴高采烈的样子,还会比划。他兴奋地说,那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发达,创造出80多道工序,降低了技术的门槛,“连瘸子和瞎子都能找到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好,比如拉胚的人,一个姿势坐久了,就成了罗圈腿。“畸形的身体生产出精美的瓷器,是很强的一个对比。”
我的“穷人收藏”
刘新园1962年大学毕业,做过考古,下过乡,还在陶瓷厂里当过技术监测员。他最初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脱不了关系。“那时候,没别的事做,只好研究陶瓷。”刘新园说。
虽然已是公认的中国陶瓷界的权威,刘新园并不喜欢成天为人鉴别真伪。说起自己的收藏经,他总是以一句“穷人收藏”概括。他说:“我小时候没什么钱,但很喜欢把用过的旧东西收起来,比如火柴盒、空瓶子、小纸片什么的,虽然都不值钱,但却异常珍贵。少时还经常躲到图书馆里,躲到古陶瓷堆里,看书,同时默默地和古陶瓷对话。后来,做工有了零花钱,便开始买一些喜欢的海报、瓷器收来玩玩,当然是什么便宜买什么,但多是自己心头好,现在都成了稀罕物。”
不要把文物当股票
刘新园认为,收藏是一种高雅而令人乐在其中的文化。他非常反对将“收藏”等同于“买卖”,因此多次婉拒不少电视台的高额聘请。刘新园说:“收藏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当天买的文物,第二天就想出手卖出钱来,这样的人不是藏家,是商人。不要把文物当成股票一样,首先在观念上要热爱,要思慕里面的文化。收藏者都应该是研究者,至少成为古代文物的搜集者,那么我们的收藏就有意义了。”
对于如何辨别古玩的真伪,刘新园说:“你在市场上想买东西,首先要求真,要求真就需要有文化,文化功底厚实与否就不是简单的事,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有了文化,就要认真地查阅资料,查烧法,查焙釉,不对的就是假的。不要相信任何鉴定家,要相信自己的判断。鉴定是什么?鉴定就是若干细节的比对。你要把所有的细节把握得清清楚楚,而对于细节的清楚准确,则来自于你长年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