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黑皮书(微博)》前两部出版后,几位圈内的专家朋友异口同声地向我表述了一个观点:没必要对古玩市场的混乱现状大惊小怪。他们的观点是:当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时,利用艺术品投资特有的投机性,如信息不对称、价差不可控等,对少数富豪阶级和公权主义者非公正占有的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贫困阶层有机会在国家税收和公共福利之外的灰色地带,获得适当的金钱补益,未免不是好事。
此话乍一听去,倒真有些劫富济贫、古道侠肠的味道,也能迎合大众心理。我相信,假若就此命题在互联网上发动投票,赞许者绝不在少数。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财富再分配”的命题是出自某些阴暗心理的伪善包装,还是合理存在于法理原则之外的大众化利益补偿需求?根据几位熟悉市场的国家专家提供的线索,记者先后对数位富豪收藏家进行了专项调查采访,以下报告其中一例。
在东南收藏界,辛董事长(化名)的大名像是一张为大众打造的名片,熟悉这个名字的人,纵然相互不认识,凑到一起也能够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倘若能说出辛董二三事者,堪称“业内人士”。至于那些有幸参观过辛董私家藏品的人,更不用说那就是当地精英级别的“腕儿”了!
其实,辛董的名声远非他所在的那个小城市能罩得住的,就算在藏龙卧虎的京城古玩界,他也是个掷地有声的人物,只不过没多少人照着他的姓名说事,而是亲切地唤他作“国宝哥”。尤其是在北京几个大些的古玩城内,有关“国宝哥”的传说几乎天天都有,更新的速度与流量甚至超过收藏家马未都的博客。传得最邪乎的是他的收藏魄力:有人说他每年要拿出上市公司10%的利润购买艺术品。另据当地藏家透露,他那家上市公司的年利润最少在10个亿以上;还有人说他的藏品多达5000余件,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精美的大件元明清官窑瓷器。
当然,那个“国宝哥”的雅号也并非全是尊称,挂在一半人嘴上似乎是贬义词。有两位国家级文博机构的老专家就亲口对我说:“国宝哥那里没几件真东西!”我将辛董的私人博物馆选作专项调查的第一站,依据即是建立在那两位专家的结论之上。
去福建之前我简单查阅了辛董的个人资料:“文革”期间初中毕业,改革开放后先是在浙闽一带做石匠,替人凿石雕像、承建园林假山,积攒了一些人脉关系以后,便当起了包工头。进入21世纪后,他的姓氏后面就不再带“石”字了,而是跟着“总经理”、“董事长”,再往后名片上又多了一行英文抬头:XX上市公司的“CEO”!
当他力度适中地握住我的手时,我真的无法将他与当年那位四处奔波卖苦力的小石匠想到一起去。辛董,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性企业家,50出头,朴素、务实、干练、大气,讲起话来中气十足,而且颇具磁性。
“我看过你的书——《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是吧?”他似乎不需要看我的反应,紧接着就开批:“坦率地说,书写得很好看,但是你对景德镇造假的描写过分恐怖!”
他继续说:“你书里面那个国宝庄园,很多人说你写的是我!不管是不是写我,我为此特地去了两趟景德镇!”
还是不需要等我的反应,他接着说:“我带去两件乾隆官窑器,找到XXX、XXX(景德镇仿官窑高手),他们都吹牛说能做出来,可是结果烧出来的东西,颜色不是深一点就是淡一点,画工死板、不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