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拍卖中国》——中国沉船






[日期:2012-11-21] 来源:《谁在拍卖中国》 第一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中国沉船:上帝留给撒旦的礼物

 

  采访时间:2009年2月。

 

  采访地点:北京橘子酒店。

 

  受访人:埃米利先生(瑞典古董商)。

 

  采访人:本书作者。

 

  1998年3月,一艘国籍不明的豪华游轮停靠澳大利亚悉尼情人港。从诺大的游轮上登岸的人不到5人,为首者年龄大约58岁上下,长得五大三粗,一头稀疏的黄发披在后脑勺上。凡是下过大海的人,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这是一个刚从深海里钻出来的“乌贼”,从他那斑斑驳驳、红得发紫的宽阔脸盘上,不用鼻子也闻得出海风的咸味儿和太阳的腥味儿。

 

  他,就是被世界考古界称作“水下文物克星”的英国职业海上捞宝者迈克·哈彻。提及此人,中国文物界无人不知。他多次在中国内海及邻近公海打捞古代沉船,倒卖了无数珍贵的中国文物。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1984年,哈彻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读到一条信息:“1725年冬,‘哥德马尔森’号中国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在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途中触礁沉没。”此后,哈彻费尽心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捞,终于在中国南海海域成功地将那艘沉船打捞出海。随后将沉船拖入公海藏匿,并将船上近几十万件瓷器人为地毁损过半。一年后,他又以“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为幌子,将船上剩下的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和其它一些文物,全部拉到当初的航运目标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去拍卖,换回2000多万美元的高额回报。

 

  哈彻臭名昭著的海盗行径曾受到多个国家的谴责,但虽说也有一些国际公约可以拿做说事,却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法律意义,再加上此人谙熟各国相关法律,且做事工于心计,手段狡诈缜密,不留多少破绽,所以,至今为止,哈彻仍然可以明目张胆地混迹于各国水域,特别是公海,年复一年地继续从事海上盗宝的勾当,各国政府也奈何不了他。

 

  哈彻此番来到悉尼,当然没什么好事。他步履匆匆地上了一辆出租车,几个随从拎着几只大皮箱,分乘另外两辆车尾随其后。

 

  哈彻进入悉尼港的第二天,当地华文报纸就纷纷刊登出有关他的消息:

 

  “迈克·哈彻来澳献宝……”

 

  “迈克·哈彻——海上贼王!”

 

  “迈克·哈彻又成功打捞一艘中国沉船……”

 

  “维护各国文物属权,坚决抵制海盗行径!”

 

  “在许多考古工作者和华界人士的强烈抗议下,澳大利亚政府不允许迈克·哈彻在澳拍卖非法所得中国文物……”

 

  5天后,哈彻一伙带着那几只神秘的“百宝箱”,驾驶那艘豪华游轮驶离悉尼港。尽管他们靠岸的时间没几天,那几只“百宝箱”可是闹得悉尼鸡犬不宁。到底箱子里装的什么宝贝,除开当地两家拍卖公司以外,很少人有幸亲眼见到。

 

  来澳大利亚吃了闭门羹的迈克·哈彻显得很沮丧,显然,对于这一次挫折他毫无精神准备。几十年来,这个以打捞海底沉船、窃取文物珍宝为职业的男人,不但领略过无数次大海的惊涛骇浪、死里逃生,也饱受过人世间的冷暖沧桑。早年,他曾在孤儿院里忍受孤寂和欺侮,成人后又尝遍了贫穷带给他的饥饿和屈辱,因此他发誓要让自己和孤儿院的发小们都过上和富豪们一样的生活。后来,他做到了,从最初的单身一人,驾驶小船一次又一次以生命为赌注,潜入浩瀚的大海,到后来自诩为海上科考队,公开率领船队游弋天涯海角,寻找上帝赠送给他的无尽宝藏。现在,迈克·哈彻已经是亿万富翁了,就连那帮子孤儿院的难兄难弟,也一个个跟随他出落成体面阔绰的绅士或富豪。

 

  尽管自己最初的梦想早已实现,但是老哈彻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要停止自己的事业,原因倒不全是为了财富,而是被一种惯性驱使,只要几天没下海,他做梦都不得安宁。如今对于他来说,沉船、珍宝已经再不是财富的符号,已经是他全部的生命和精神寄托。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为上帝寻找宝藏而活着!我一天也离不开大海,一天也离不开沉船……”

 

  在此之前,无论哈彻拎着他的“百宝箱”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掀起一阵艺术品拍卖狂潮,没有人不欢迎他,更没有拍卖公司会对他说“NO!”可这一次例外,由于国内考古界和文化界人士的强烈抗议和极力阻止,澳大利亚政府让他丢够了面子。

 

  “这里的华人太多……换一个地方上帝都不会拒绝我们!”随从们极力安慰主子,给他送上来最爱喝的哥伦比亚咖啡。

 

  哈彻没理会他们,叼着大烟斗,仰面吹着海风,大口大口地喷吐着白色的烟雾。他要迅速考虑好下一步该怎么走,因为这几只皮箱里装的还只是一些样品,真正大批量的宝贝还存放在公海。尽管由于他答应拿出一部分钱给对方分成,因而这一次打捞中国沉船得到了海岸国家的默许,但是假如他不能尽快找到一家拍卖公司合作,澳大利亚的媒体将他在这里受到抵制的情况大量向外界披露,后果很难想象。

 

  游轮进入公海,迈克·哈彻做了个手势,随从搬出两只“百宝箱”,稳稳当当地置放在长方形的餐桌上。

 

  迈克·哈彻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顿时露出孩童般的笑脸,犹如童话里遭遇财宝的穷孩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当遇上难题,只要多看几眼手里的宝贝,他就可以从中获取解决困难的灵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