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美国人怎么会那样大惊小怪?其实那一次我从纽约朵尔拍卖行拍回来的东西大多数很一般,价格也很便宜,只是试一试手、长点见识。你看看我后来买的东西——”齐名顺手指了指挂在会议室墙上的几幅照片——“我所收藏的都是国家鼎盛时期的宫廷艺术珍品。其中90%是国家一、二级文物,60%以上是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些是一级甲等的国宝级文物!”
“齐名的藏品品位之高,为近年民间收藏界所罕见。特别是在国外买回来的一些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连我们浙江博物馆也自愧弗如!”在参观“瓷典——齐氏集团珍藏历代名瓷展”时,浙江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证实了齐名的自我评价。在有关专家的向导下,记者一一浏览了齐名送展的56件藏品:
清乾隆官窑仿汝窑釉六方瓶-2003年10月27日自佳士得以1,743,750港元竞得;
明正德官窑青花龙纹渣斗-2003年11月12日自伦敦苏富比以22,000英磅竞得;
清雍正官窑青花釉里红海水赶珠云龙纹梅瓶-2003年11月26日自苏富比以3,422,400
港元竞得;
元青花缠枝花卉凤纹梅瓶-2004年4月25日自香港苏富比以362.77港元竞得;
清康熙官窑青花釉里红双龙戏珠缸-2004年4月26日自佳士得以2,751,750港元竞得;
明永乐官窑青花垂肩如意折枝瑞果纹盖罐-2006年,自苏富比以2812万港币拍得;
清康熙“尤侃”款犀角杯-2006年,自纽约苏富比以203万美金拍得;
元青花天马牡丹纹罐-2007年5月26日自佳士得以850万港币购得;
清乾隆白玉“太平有象”纹捧盒-2008年5月13日自苏富比以136万英镑拍得;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琮式瓶-2008年5月27日自苏富比以1250万元港币拍得……
美轮美奂的展品的确尽显明清两代中国景德镇官窑瓷器的高超制作水准,藏在这些展品身后的一大串成交数字,更令观者在惊羡之余萌生几分失落。记者身旁一位中年人如此调侃:“听说这只罐子比拿破仑他老婆脑袋上的皇冠还多卖出3倍的价格,如今咱们中国人怎么这么有钱啊!”
旁边一小青年嬉笑着接茬儿:“我说大哥啊,吃不到嘴的葡萄总是酸的吧?努力挣钱噢!”
此次展览引起了中国收藏界和舆论界的高度关注,浙江富豪海外夺宝的消息,一夜之间炒得沸沸扬扬。众多国内媒体站在各自的角度,把富豪们一些自我标榜的情绪词无限放大,摘取其中一两句带有正常国民色彩的言语,主观臆想地加以主题化,并且毫不吝啬地强加上“深刻”的社会涵义。在这种气氛下面,一种非常老套的中国式的宣传效应产生了:艺术品投资这种司空见惯的商业行为,被提炼成“为国藏宝”之类的政治说辞。对此,连一些务实的浙商自己都觉得“肉麻”和“脸红”。
齐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说:“我收藏文物就如同经营企业是一样,这些文物给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期的名气,更多的是未来的,长远的,现在看不到的……这么大的企业,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个三长两短呢?万一有个需要,死钱就应该变成活钱……”齐名甚至还公开抱怨过国家有关进口文物重新出口的政策“不合理”,因为那些政策不允许他在一年半后将买回的那些“国宝”重新拿到境外市场去倒卖。
路金龙也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早年搞收藏,完全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后来出国去买精品,一方面也包含了个人爱好,但主要还是作为一项长期投资……”据记者调查,路金龙从拍卖会购得的“国宝”,有些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以10倍的价格成功重新转卖出境。
当然,与此同时,记者在许多同行们的报道中更多读到的是还有一些“富豪拍士”们的豪言壮语:“为国藏宝,穷死也不卖!”
不管这些话哪些是真言、哪些只是口号,在一个刚刚释放自由躁动权的国家,新闻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鼓动起民众的极端情绪。路金龙、齐名等 “富豪拍士”海外重金回购“国宝”的消息经过媒体的“爱国”包装和文物专家们的“增值”鼓噪后,很快在中国大陆掀起了海外淘宝的热潮,其政治热度之高可以与中国历次政治运动媲美,其经济热度之大,超过了当年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
兴高采烈的人远不止中国的富豪和媒体,在北京,两位国际拍行的高管向记者表述:“齐名先生和路金龙先生都是我们最杰出的客户,他让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中国艺术品的经久魅力和中国艺术品的巨大市场,这对于我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