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焦作有这样一个奇人,他没有高学历,时常双手沾满泥巴守在窑火炉旁,但是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又把胶胎瓷写进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他就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
近日,记者走进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探寻柴战柱为之奋斗一生的神秘窑火——绞胎瓷的创新发展之路。
进该公司的展厅,满目尽是瓷器,似玉柱,似宝瓶,似银盘,似花屏,似织锦,更有那么多人物、生灵的造型,栩栩如生。若定神凝视,这些瓷器仿佛会动,就像是一群活泼女子捧着画作款款而来,乱花迷眼。
“绞胎瓷是唯一能够做到表里一如、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的陶瓷品种,有瓷中君子之称。”焦作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亦称“搅胎瓷”“透花瓷”。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调的坯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然后上釉烧制。地处豫西北太行山南麓的当阳峪,就是当时绞胎瓷的烧制中心,也是唐宋时期的著名瓷都之一。据史料记载,宋金时期,沿豫北太行山南麓东西数百公里的山谷中,有一个庞大的陶瓷窑炉群落,而以当阳峪为中心的焦作地区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近1000座大小窑场,仅当阳峪村旁一条长约10公里的河沟内,就分布着30多座窑炉。
在林林总总的窑炉中,绞胎瓷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北宋时就达到白如雪、润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境界。然而,“靖康之变”后,当阳峪炉熄火灭,精美绝伦的绞胎瓷技艺从此失传。如今,珍藏于国内外博物馆中的宋代绞胎瓷仅有60多件。
如今在焦作,做绞胎瓷的企业有11家,上规模的有五六家。据当地人介绍,从事绞胎瓷生产的人基本上分复古派和创新派。复古派立志要复原宋代绞胎瓷神韵,他们坚守传统绞胎瓷的制作工艺,甚至主张用木柴或煤炭进行烧制;而创新派,则提倡在继承绞胎瓷传统和确保其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大胆引进其他艺术门类的经验,在造型、釉彩、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
“如果一定要分派的话,我就是创新派”,柴战柱说。绞胎瓷传统的纹理有编织纹、羽毛纹、菊花纹、类木纹、团花纹、云纹等。这些年,他在传统纹理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星星纹、三角纹、扇形纹、点状纹等16种新纹理。
柴战柱曾获得过“绞胎艺术瓷及生产方法”等4项发明专利。在他看来,绞胎瓷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造型创新和烧制工艺的突破上。他在绞胎瓷研发与生产中引入了彩绘、浮雕、透雕、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使绞胎瓷获得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在烧制方法上,他大胆运用新工艺。“运用新工艺,成品率高,产品成色好,能实现鲜亮如玉的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传统绞胎瓷在高温下易崩裂和难成大器的问题。从市场调查看,人们对它是喜爱和接受的。”他说。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绞胎与彩绘结合,绞胎与浮雕结合,绞胎与镂雕结合,一件件光彩夺目的作品相继问世。采用中国传统青铜器造型、将玉雕方法与绞胎结合起来的《龙凤宝瓶》被评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秋韵》等作品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精品,《硕果》、《花器》等作为河南省四大名瓷被编入全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
如今,金谷轩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年产绞胎艺术瓷作品5万件,已研制和开发的绞胎艺术瓷系列产品共有八大类,品种已达100余种。而其生产的绞胎艺术瓷已被美国、法国、波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知名人士或机构收藏。
“现在绞胎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我们希望把绞胎瓷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使之成为焦作、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新名片。”柴战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