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大师原作存货极少 艺术创新是否要“不择手段”






[日期:2012-06-05]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林琳、郭晓昊 [字体: ]

  广州市场景德镇陶瓷“大师”作品遍布但记者深入景德镇现场探访发现:

    景德镇艺术大师钟莲生“汉宫秋月”釉上彩瓷板以1242万元创下画家个人拍场新纪录,李菊生“巫山瑶姬”高温颜色釉瓷板和李小聪“赤壁怀古”粉彩瓷板均以345万元紧随其后,白磊“秋趣”釉里红高温色釉箭筒以207万元易主……在刚刚落幕的中国嘉德春拍上,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钟莲生、李菊生、李小聪、白磊的作品最高拍卖纪录相继诞生。

    然而,艺术盛世的背后,却隐藏市场的疑问:景德镇陶瓷大师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天价频出,市场商家却称“生意难做”,景德镇陶瓷是否仅是表面繁荣?高温颜色釉这种新的陶瓷工艺“当道”,而传统工艺似乎难出天价,市场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现代陶瓷工艺的创新是空前发达,还是遭遇瓶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亲临景德镇并分别专访了九位在艺术造诣上各领风骚的国家级大师。

    工匠八方来

    器从天下走

    景德镇陶瓷市场是繁荣还是冷淡?记者近日走访景德镇多个专业市场,并专访了九名国家级大师和近十名中青年大师,发现部分商家表示市场相比之前转淡。一名商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的总成交额只是以前的1/5~1/4。”然而,在众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记者却发现,大多数艺术家手上少有“存货”,代理机构前来“拿货”顶多只能“搜刮”到两三件,一般要提前2~3个月预定。一位国家级大师告诉记者:“8月份我在广州有个展览,现在开始潜心创作,尽量争取能出4~5件精品。”

    业内人士解释称,陶瓷市场确实整体转淡,但主要集中在普通作品和产品上,而艺术家的作品依然备受追捧。这种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更促使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家到景德镇来创作和经营。据了解,目前景德镇有1万余个外地画家,他们的工作室分布在各个专业街区和市场中,还有专门聚集了外国艺术家的艺术区。“可以说现代景德镇的产业规模和参与的人数达到历史高峰,重现历史上的‘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大家都想对这块金字招牌善加利用,就是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

    大师访谈

    “粉彩今不如昔是因为毛笔和颜料”

    记者:有人认为,当代景德镇陶瓷处于市场空前兴盛、工艺却走下坡路的状况?

    李菊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温颜色釉第一人):景德镇现在的繁荣是空前的。因为市场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经济形势都促进了陶瓷行业的全面开花。在这个背景下,工匠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愿意在各自的领域里绞尽脑汁,去创造发明和发现新事物。

    郭文连(教授、粉彩婴戏图代表人物):从繁荣程度看,如今的景德镇陶瓷确实达到历史最高峰,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是不可否定,清三代才是景德镇的制瓷最高峰,其工艺水平在今天也难以达到。譬如以前的御用瓷都是万里挑一,画工都是全国最好的,现在可做不到。比如康熙五彩,虽然现今也有工艺师专攻五彩,但总体效果并不太好,有的甚至不伦不类。

    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泰斗):现代的景德镇工艺,有的的确还赶不上原来的水平,比如粉彩。原因一是笔的问题。现在画瓷器的毛笔,从原材料到手工都不如以往,粗制滥造的居多。其二是颜料的变化。自旧时的颜料工厂解散为小作坊后,市场上的粉彩颜色大不如前。第三是工匠不同。以前的艺人非常认真,而且传统工艺的基础很扎实,现在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超过。

    创新陶瓷工艺是否得到市场认可?

    记者:最近在拍卖市场中拍出天价的主要就是高温颜色釉。这种创新的陶瓷工艺是否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

    余勐(教授、高温颜色釉代表人物):高温颜色釉近五年来开始流行,最大的突破是把颜色釉当做彩料来绘画。目前常见的高温颜色釉有两种,一种是在胚体上浇颜色釉烧制产生窑变,一种是在釉下用颜色釉绘画后烧制产生窑变。

    收藏者喜欢高温颜色釉,一是很多艺术效果只有窑变才能表现;二是因为这种作品的效果在烧制前难以预知,即使是完全同样的材料、工序和画面,烧制而成的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种高温颜色釉和其他工艺如粉彩、青花等结合起来,并称为“综合装饰”。

    郭文连:目前景德镇所有陶瓷工艺中,发展得最快的就是综合装饰,高温颜色釉的应用水平更达到历史高峰。景德镇的颜色釉是最好的,很活但又很含蓄,非常具有艺术情调。

    熊钢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写意鸡代表人物):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装饰手法。当代的综合装饰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过去的装饰手法都比较单一,而现在各种颜色釉和陶器材料都被用在同一件作品上,证明现在的艺术家思想已得到解放,没有什么界限。艺术家对于工具的运用也达到空前的多样化。这是一种进步。

    “古瓷拍出天价是因为心态”

  记者:当代景德镇陶瓷是否存在厚今薄古的问题?

    李菊生:艺术品市场中主流的观念还是厚古薄今。为什么古代的艺术品价格就一定高?为什么《鬼谷子下山》就能拍出2.3亿元?这是购买心态的问题。并非古代的艺术品一定超越当代艺术品,而是人们对历史时空和古人有顶礼膜拜的心态。因为再多的金钱也换不了时空,文物承载的历史无法复制。但是不要忘记了,时代永远滞后于先行者。

    郭文连:目前外界对景德镇的评价之一还是创新不够多。确实有部分艺术家是这样的。他们受市场经济影响,看市场什么好卖就画什么,一窝蜂跟上去。还有的没有什么创作能力,只临摹别人的东西,照搬资料。

    周国桢(教授、瓷雕代表人物):现在的艺术家中存在两种走极端的观念,一种是死守传统不放,固执难变,一种是盲目崇拜西方艺术。特别有一些年轻人学院派特别崇拜西方的现代艺术,追求“什么也不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死守传统不放不对,盲目崇拜西方也不对。艺术家要找到民族的语言,似与不似,像它又不像它,不能完全像也不能完全不像。“太似为媚俗,太不似为欺世。”这符合中国人追求的中庸之道。

    艺术创新是否要“不择手段”?

    记者:艺术创新是不是要“不择手段”?您对陶瓷业内近期争论的“陶瓷艺术要走向纯艺术”怎么看?

    何柄钦(教授、综合装饰代表人物):艺术创新当然要“不择手段”。1700多年来,中国瓷器的制作始终围绕着实用性,越做越灵巧,也越薄越玲珑剔透,当今的景德镇依然受中国传统影响,不同于外国突出的装饰理念。陶瓷艺术应该有多样性,有其精密性,也有雄浑粗犷不平滑的机理,还有多种化学材料结合产生的色彩。创新的路很艰难。

    熊钢如:艺术创新的手段之一是陶瓷科技,近年确实出现很大的进步。譬如陶瓷的烧制方法,就从烧柴,发展到烧煤,然后是烧油,现在是烧气。以青花釉里红为例,烧制难以控制,可以说完全靠运气。你看我满屋的这些釉里红,以前的工艺师一辈子可能都烧不出这么多;现在一家烧制的釉里红,几乎可以等于以前整个景德镇烧制的总和。

    陆涛(教授、青花世家传承人):不同的工艺手段之间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不应分高低贵贱。只是说艺术家能否将工艺手段运用得更好,为艺术服务。工艺手段应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内容为工艺服务。

    最近业内有人提出,景德镇陶瓷到底算不算工艺美术,能不能算纯艺术?陶瓷艺术应该跟中国书画挂钩,走向纯艺术。而所谓纯艺术就是主要看作者的艺术造诣而不强调材质和载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