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辉最近喜欢上“老厂货”。他刚从古玩城用3000多元淘到一个蓝釉花瓶,只算是当时的二级品,但他却认为物有所值。不过,相比起前几年,老厂货中的精品价格也已经不低,而且市场“买少见少”,回流的货源也逐渐被市场消化,一对50厘米高的青花瓶价格也可达10万元。“不要以为老厂货就是便宜货,这些青花瓶40年前就已经值2000~3000元。”景德镇瓷器行家李木容说,“老厂货就是现代的‘官窑瓷’。”
1985年前的厂货最值得收藏
“厂货”在景德镇特指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十大瓷厂和后来陆续建立的四大瓷厂生产的瓷器,时间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大瓷厂是著名的建国、人民、光明、艺术、宇宙、东风、红星、红旗等,四大瓷厂则包括了华丰、曙光等国营和私营厂。
这些瓷厂的设置沿袭了明清官窑的传统,各有分工。譬如建国瓷厂是在古代官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高温釉和低温颜色釉、仿古瓷为主;艺术瓷厂以釉上粉彩为主;光明瓷厂生产青花和玲珑比较多;宇宙、红星瓷厂主要生产高档日用瓷,而红旗则“主攻”高温釉釉下彩。
这种官窑的分工方法有其优势。“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集中力量进行创作和生产,才容易出精品。”李木容认为,能出精品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老艺人思想单纯,没有任何商业市场的意识,能够专心致志创作;其次,当时即使是生产日用瓷也是倾多方之力,不惜成本,质量自然高。更重要的是,当时对于瓷器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100件(件是瓷器的专有计算单位)的瓷器,我们非常严谨,要精确到毫米计算。”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瓷器的海外需求量增大,生产要求开始不如之前。“以前别说四级品,三级品也不要,后来三、四级也都用上了。”李木容因此认为,真正好的厂货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连普通货、日用瓷的质量都很高,因为那正是老艺人年富力强的时期,“1985年前的东西还算过得去,收藏就要找这个时间前的厂货。后来老艺人、老工人都去生产高档东西了,年轻人跟着老人学艺,东西就稍微嫩了点。”
厂货日用瓷也有收藏价值
在景德镇瓷厂最辉煌的几十年间,出现了不少后来赫赫有名的陶瓷大师。不过当时仍然沿袭明清的做法,作品不署作者名,这也是王锡良大师一直强调的“瓷器不是一个人之力而成,而是多个能工巧匠共同完成的。”李木容认为,正因为这样的观念,上世纪70年代时也只有个别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作品上署名,瓷厂的产品极少有此做法,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种作品上署名的做法才逐渐增多。
这种历史形成的习惯也为现在收藏厂货的人带来难题。“无名无姓,只能看画风,收藏什么才有价值?”这是大多数收藏者的疑惑。李木容承认,现代瓷器中,署名非常关键,决定了作品的市场价格高低,但是对于无证可循的厂货来说,只能从作品的年代和风格来判断。近年一直收藏厂货的吴先生告诉记者:“我一般先看画风,然后再细致去对比有署名的真品。”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没有对证的作品价格远不能跟署名的作品相比。
“只要东西好,就有价值。”李木容说,这是收藏者在考虑市场之外必须坚持的重点。因此,厂货中日用瓷也有收藏价值。“以前明清的官窑也是以日用瓷为多,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艺术瓷陈列瓷才多起来。这些官窑日用瓷,不也能在市场中出高价?”事实上,当时只是“大路货”的厂货,价格也要几元或十几元,现在市场价格也并不便宜,高于现在生产的日用瓷。
回流厂货也已经买少见少
尽管很少人炒作厂货,但是市场上可以寻找到的厂货也买少见少。据了解,近两年,早年出口海外的厂货逐渐回流,很快被市场消化。目前在景德镇可找到的存货并不多,完整器物价格很高,甚至比外地市场更贵。有景德镇收藏者告诉记者,他自己还经常跑到深圳和广东找货:“当然新仿也很多,收藏都要靠眼力。”他认为,如果不熟悉厂货,不熟悉那段历史的收藏者还是不要随意入市,否则可能吃亏。
不过,相对于现代名家瓷器来说,厂货的价格还是很低。李木容说,近现代瓷器并非都好,只是1945年后的东西品质较高。不过,近年近现代瓷器整体价格因为“珠山八友”受关注而出现上涨,而现代名家瓷价格更是不停翻番。近日有市场观点认为,行情大涨的所谓近现代名家瓷资金参与炒作现象明显,宣传、包装手法越来越高明、多样,值得警惕。有行家认为,忽略近现代瓷器的时间概念而过分强调近现代名家的作用,会因为突出名家而使真伪鉴别的关键性问题变得模糊。这也意味着,市场很可能转而关注其他尚未崛起的板块。
“厂货的价格终有一天会涨上去的,毕竟这些老厂都已经不存在了。”戴文辉说,只要收藏的是好东西,总有一天会变成珍品,“厂货出现的那个时期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未来市场价格将体现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