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功,台湾陶艺大家,1930年出生于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民国时期曾求学肄业于国立杭州艺专。 1949年为谋生计,辗转到台湾,在台曾任广告设计师、艺专兼任讲师、中学教师、。 从1957年起转业从陶,曾任台湾“中国陶器公司”、“中华艺术陶瓷公司”设计、厂长,与杭州艺专的校友联合创办了“龙门陶艺公司”并任厂长。 1971年与楚戈、1989年至1993年间,应台湾“大地艺术中心”、筹办在台举行的“第一届当代名画家陶瓷展”,1981年至1986年在台北“春之艺廊”,先后举行“王修功陶瓷展”5次、张光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立历史博物馆”、第七、单位的邀请,举行了第六、第八次陶瓷个人展。1972年至1982年间,应邀参加中外陶艺联展,陶作曾获纽约圣若望大学艺术奖章及奖状。 2015年元月,荣获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第二届“陶艺成就奖”。
王修功老师把器形改变以后,专攻釉的变化,主要是对于唐三彩的研究表现,唐三彩主要是不同的釉经过烧制之后产生流动的感觉。王修功老师将不同的釉通过高温之后产生新的变化,源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王修功被公认为:“台湾陶艺工业的拓荒者”,也是台湾坚持以釉彩表现为主的陶艺家中,最资深而杰出的代表性人物。 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开创烧成技法“高温釉下彩”,改善了传统“低温釉下彩”的吸水性差、装饰花纹易磨损及有色彩度不够的缺点。 这项在中国陶艺史上亦为空前的技术层次,为台湾瓷器的釉色表达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偶然人间”系列作品是施惠吟创作的思想主轴,它是作者运用陶瓷内外空间的虚实表现,呈现的无生命状态下躯壳-虚的空间,实是对自我内心的感悟。
施惠吟,1961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毕业,是活跃于台湾艺坛的知名女陶艺家。艺术的本质在于探索生命的意义。 施惠吟在创作中常以“人性”为主题,在塑造过程中怀着传教士般的虔诚,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试图赋予每件作品生命,借以传达自身对生命的领悟。
林振龙笔名二谷,1955年生于台湾南投县。1973年进入王修功主持的汉唐陶艺厂习陶,1978年拜台湾现代陶艺之父林葆家教授为师,1979年于台湾新北市土城创立瓷扬窑工作室。曾任莺歌陶瓷博物馆评审、典藏暨咨询委员、高雄市美展评审、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德霖技术学院专业副教授。
大地方扁瓶
大地陶册
刘镇洲,1951生于台湾省新竹县,1978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毕业,1984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陶艺硕士,1987成立〔方圆陶舍〕工作室,1994成立〔刘镇洲陶艺研究室〕。现任国立台湾艺术学院工艺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兼任教授。1982~1999举行个展十余次,联展六十余次。 历任民族工艺奖、传统工艺奖、南瀛奖、台北县市立美展、金陶奖、工艺设计竞赛、陶艺双年展、台湾省美展评审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审议委员、台湾省立美术馆展品审查委员、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曾任中华民国陶艺协会、台湾省陶艺学会常务理事、并曾获中华民国陶业学会颁发〔陶艺贡献奖〕。发表陶艺相关论述八十余篇,著作〔陶艺与生活〕乙册。作品典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美国夏威夷州文化艺术基金会、台北县立文化中心、邱和成文教基金会、元智大学人文艺术中心。
我常喜欢把自然界中的山川、气象做为创作主题,融入作品的表现中,藉着一方陶土,将大自然的景观浓缩在其中,捕捉属于自然的那份优雅与舒畅,并揉入自己心中 对自然的情感与关怀。让自己能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中,藉著作品神游自然。 在作品表面的处理上,保留含粗质颗粒熟料陶土的质感,配合局部的釉面效果,使作品呈现出朴质、含蓄而具量感的泥土之美,以及散发出其中所含有的丰富生命力
─── 刘镇洲
「水漾」2006——刘镇洲
大自然之中的水面,在看似静止的状态中隐然起伏波动,这种波动是那么的轻盈祥和,具有浓浓的诗意。 本作品利用白瓷方块体工整排列,并施以清雅的青白瓷釉,搭配方块体表面隐然的高低起伏,将水波荡漾的如诗景致描绘出来。
「丰腴」2012——刘镇洲
造形的充实饱满能显示活泼进取的精神,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本作品以圆角之方形为单元体,并呈弧面外凸之形态、、局部则压出凹线痕,凹凸之间使造形更显厚实充盈之量感。
「穿越」2013——刘镇洲
行走在山林野径之中,常跟随山道小路走过山腰、、越过峡谷,行行复行行,好似走不完的蜿蜒小径,总觉路途遥远,走来费力耗时,尤其在面临一座横亘大山之际,总会突发奇想:若眼前有一洞口穿过山体直达山背,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