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又称沅水,是湖南第二大河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之一。沅江有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斗篷山区;北源重安江,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关于沅江的源头有多种说法,如贵州都匀云雾山鸡冠岭、贵州都匀斗篷山、贵定县岩下乡摆洗村。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贵州省水利部门根据“河源唯长、水量唯大、主流唯正”的原则,确认贵定县昌明镇高坡村为沅江的源头,并得到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的权威认定。
沅江东以雪峰山与资水为邻,南以苗岭与柳江分界,西以梵净山与乌江相隔,北以武陵山与澧水分野。流经贵州11县市后,进入湖南会同,穿越芷江、洪江、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武陵区、鼎城区,在常德德山汇入洞庭湖。
熊国辉粉彩山水作品《沅江源》
作品表现了沅江源出斗篷山的优美景象,远处的斗篷山云雾缭绕,飘渺无际。斗篷山区为沅江的发源地,因山区地处都匀、贵定、福泉三市县的交界处,所以也为一直以来确定沅江的发源地增加了难度。这里有山的折皱就有峡谷,有峡谷必有溪流奔突,画中沅江正是在两山之间倾泻而出。作品特意将斗篷山隧道纳入到画面中,使得整个画面动静相宜、错落有致。
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高坡村是沅江源头第一村。高坡村是一个布依族自然村。顾名思义,这个村子位于斗篷山区高坡山的半山腰,源头的水,从高坡山顶缓缓地渗入天然而成的地下洞,经高坡村入横江,到盘江、清水江,再到沅水。高坡村独有的布依族文化增添了沅江源头的人文风情。布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布依族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布依族也享有“水稻民族”之称。97%的布依族分布在贵州省,自古以来,布依族居住地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熊国辉作品《美在沅江源》
完美地将高坡村的美景融入到瓷器绘制中。熊国辉大师巧妙运用青花“料分五色”的技法,以墨的渲染产生多层次的浓淡变化。古朴的村庄掩映于茂密的树林中,大师笔下的树木,形态多变,料色深浅丰富,浓淡相宜,树木的葱茏之感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同时刻画出布依族民居的古朴形态。高坡村的房屋以木制干栏式楼房为主,房屋依山而建,楼房叠加,一般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建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称之为“吊脚楼”。
沅江是一条文化的河流。依山傍水形成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成了沅水流域独特的地理文化,为历代文人墨客讴歌,旅游探险家所神往。2000多年前的屈原曾经在沅江之滨长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乘舱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屈原之后,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王安石、苏东坡都曾为沅江写下过不朽的诗篇。然而,将沅江描写得最摇曳多姿的当属出生于湘西的沈从文了。沈从文从小就生活在沅江边,年少时沈从文离家远行,顺沅江而下。参军之后的沈从文有机会在沅江上乘船往返,饱览沅江美景,看尽两岸人民的苦难生活。沈从文曾经写到,“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以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的语言太多了”。沅江在沈从文的笔下,温情脉脉,每一篇章,都是一幅风情画卷
熊国辉,生于1957年,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绿宝石玉瓷网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名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高岭陶艺协会会员,景德镇珠山画院陶艺中心副主任,
自1984年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从事陶瓷艺术专业创作。作为当代陶瓷艺术“传统派”的代表之一,他对艺术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把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汇,创作出了一批有强烈艺术个性的陶瓷艺术作品。其作品涉及青花,高温颜色釉、陶艺、珍珠釉墨画瓷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熊国辉对水墨画偏爱有加,在汲取中国水墨画的文化精髓上,不断在陶瓷上进行探索和尝试,终于在陶瓷领域创制出力作珍珠釉墨画瓷。其作品富有浓郁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享受。从艺30年来,熊国辉的作品深受国内外陶瓷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和好评。他创作的珍珠釉墨彩瓷盘“春风得意”、瓷瓶“山幽水静”、“山色朝晴”,瓷版“江南春晓”等作品,相继在第三届、第五届、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其作品珍珠釉墨画瓷板“江南情”获得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项——笫十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山花奖”,作品《江南秀色》被中国陶瓷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