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游于艺 归于朴——张志朴教授泥塑人物艺术






[日期:2019-05-30] 来源:文蓺  作者:李志华 [字体: ]

 

      张志朴,教授,研究生导师。大学先后工科专业和艺术国画专业毕业,获双学历。山东省艺术设计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教育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常务副主任,山东陶瓷协会济南分会会长,中陶协艺委会常务理事,山东陶协副理事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艺艺术大师。

      主攻中国画花鸟方向和现代陶艺研究,其写意花鸟画、写意人物陶艺作品和紫砂壶作品在美术界有较大影响,深受人们的喜爱。逾百件作品获省和国家级奖励,众多作品为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

      -----张志朴泥塑艺术的人文关怀蠡测

      志朴先生的泥塑之美,不在于其造型的准确严谨,而在于夸张传神。更有价值的是他的人性之美。对百姓平凡生活的关注与发掘。以农民群像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反映社会众生相,众生的精神世界,乃至国民性格的潜在内涵。就找到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接上了“地气”!

      志朴先生其人其艺,用孔老夫子那句话来诠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首先,“游于艺”不是游戏艺术,而是以“从容含玩”的心态从事艺术,不为名利所累,这是一层“游”。第二层“游”是游心艺术,他把自己的心沉进艺术世界,自由地去体验创造的快乐。志朴先生的艺术创作让我想起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追求:“专家鼓掌,群众点头”。可以说志朴先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专家点头、群众鼓掌”的境界。提一个建议,今后可否尝试把泥塑创作中夸张传神的手法移植到写意人物画的创作方面里,或能开辟个人创作的新领域。

      第二个是“依于仁”,仁有体用之别。内体之仁是指内心修养,内在性命心性;外用之仁则是兼爱博爱的行为。按拆字的方法来认识“仁”可以理解为是“二人”,即人与人,“仁学”即社会关系学,这是门大学问,我至今不得门径。 “依于仁”,是以仁为依归,志朴先生有仁爱之心---爱艺术、爱人民、爱国家、乃至兼爱天下。你看他的泥塑洋溢着对底层老百姓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花鸟虫鱼的热爱。他以艺术作品结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都是“仁心”“人心”的表现。

      关于“据于德”,一个是他的做人品德,志朴院长是一位很朴实低调而有智慧的领导干部,对人谦和热情,做事既坚持原则,又很有人情味。第二个是艺术品德,他的艺术作品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很有泥土之气,很得自然真气,这是最值得称道的品德修养。他的创作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关怀基础之上的独特艺术选择,比如在题材选择方面,他可以选择更时尚更花哨的题材,而不做这种既土又俗的东西。同样是做作品,做做貌似很学术很高雅很主流的东西,更显身份更受欢迎。而志朴先生热爱泥土,热爱来自土地的老百姓那些“俗人俗事”,硬是把捏泥人做成了艺术家和老百姓都很喜欢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德行”。

      “志于道”同样是是两层意思,一个是艺术之道,他在从一个艺术的爱好者向专家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艺术的本质性规律,他的雕塑的写意性就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精神。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整个的文化价值体系都在向西方倾倒,很多艺术门类包括雕塑被西方化,原本中国文化艺术包括雕塑中很多优秀的传统和独特技法被漠视甚至无知。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强大与民族意识的回归与提振,艺术界包括雕塑界的意识也有所变化。我很喜欢浙江福建乃至全国的农民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一块朽木,极简约的雕上两刀就可形神兼备甚至遗貌取神,创造出有限之外的无限想象空间,这是值得专业工作者学习的。从志朴先生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这种来自民间的用简单手段做传神效果的艺术追求。可以说,志朴泥塑以本土化的艺术手段获得了国际性的艺术语言。

      还有就是人文之道,志朴先生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山师校园长大,但短暂的“上山下乡”经历却成为他人生之旅的重要驿站,积淀了挥之不去的的感情和记忆,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表达对土地之美和来自民间的文化滋养的感恩之情。他是否表达了“君轻民重”“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并不重要,至少他要通过水墨和泥塑传达出一种人情之美,一种人文关怀。我们可以从这些泥人儿里读到他的快乐、感激与感恩。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在当下世风,尤其是在官场,一个人的天性很容易被消磨掉,很难保持真诚的心,我觉得志朴先生在艺术创作中倾注了人文关怀。可能在环球讲究生态化的今天,“人本”“人文”这个概念已经不完全是个好概念---人类对艺术,对人,对自然,应当同样呵护,“天人合一”才是更高的境界。 这是更高层次的“志于道”。 

      壶,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壶者,福也。古为匏器,因依葫芦做器。“壶”与“朴”与“福”皆为一音之转,相谐成趣,古人以“壶”“福”谐音寓意吉祥。一壶在手既可独饮自得之乐,更以共享温馨之福,既可实用消渴涤虑,又可品茗谈玄论道,手挥五弦,饮之太和,何其逍遥。

      志朴先生喜欢制壶刻壶。近又新创“抱壶”,以抱壶寓意抱福,宝护之义。境由心生,这一抱,有仁爱和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儒家情怀,也有“壶中日月长”的道家之超然,佛家的惜缘惜福……

      双手抱壶奉客,不仅有传统礼仪相敬之意;也有现代艺术之个性化与互动性之趣味。掌型、掌纹与指纹的唯一性,手捧与把握幸福的美好寓意,参于创作的过程之美与成果享受,创作过程的丰富趣味与创作手法的简便易行,使这一极具行为艺术特征,又复合了丰厚的社会内涵,兼具推而广之的可操作性,可以成为符号似的充满趣味和动感愉悦的纪念活动和外交手段,具有广泛的推广与传播价值,与现代流行的印手模在纪念性上有相似处,但抱壶更有深厚温馨的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

      最后是“归于朴”。一个是归于人之朴,一个是归于艺之朴。“朴”是更高级的境界,可以走向更远大的未来。此不赘述。

      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的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克己复礼”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君子,做一个像张志朴先生这样游于艺归于朴的德才兼备的“朴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