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紫气东来》
釉下五彩《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是杨永善老师与陈扬龙大师继《小菖兰》之后的再次合作。器身上部如长颈,微鼓,底部扁大丰满,给人以稳定优美的感觉。因作品形制比较特别,良久思考后才确定了水仙的题材。作品看似一钵水仙,与器形结合贴切、完整。喜欢水仙是因慕其高洁之内质。君子举五,必是水仙,欲以外美助内美也。
釉下五彩《人间国色》
釉下五彩《春满人间》
器型大气简洁、圆中寓方。牡丹是陈扬龙大师最喜爱的题材,从这些华贵端庄、高逸洒脱的牡丹中,能体会充满人性化的浓浓情意,同时在艺术室的全体努力下,成功的克服了釉下彩的众多难题,并将分水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釉下彩材质美、工艺美、整体美与精神美的高度统一。
釉下五彩《滇情》
釉下五彩《何荷》
此幅荷花图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是作者禅心和禅慧的真实写照。
夏荷绚烂,秋荷静美,共处一画,饶有禅意。记得星云大师曾讲过一则禅宗小故事:一天禅师在院子里看到一棵树很繁茂,而旁边的一棵却枯死了,就问他的两位弟子,荣的好还是枯的好。一弟子说:“荣的好”。另一弟子说:“枯的好”。这时禅师的侍者经过,听到后却作了第三种回答:“枯者由其枯,荣者任其荣”。星云大师的评说很富哲理:“世间万物,荣枯自有其道理。荣枯一如,顺应自然,各有因缘”。
《何荷》是一件“秀出时流,别立蹊径”的杰作。因为它通过荷花的荣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禅理: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就像荷花那样,此荣彼枯,亦荣亦枯,因缘所生,相互依存,因因果果,往复不息;故应提倡随缘而行,抓住机遇,创造善缘,促进大和谐,让生命的每一妙在自在和从容中走过。“繁华落幕,归于平淡”,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无常变化,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故是智者就不应执著于名利,而应当认真地活在当下。五代南唐高僧文益禅师的《赏花偈》说得妙: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釉下五彩《岁寒三友》
釉下五彩《小菖兰》
此器型为杨永善老师的佳作,细短颈,腹大而圆,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而饱满的瓶体。当拿到这件器型的时候,我内心充满着喜爱和感谢,如何通过釉下彩的装饰来与器型完美结合,使它能成为拨动人们心灵,引起共鸣的一件好的艺术品。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完成了这幅《小菖兰》。以兰喻君子之德,以淡彩画叶,重彩画花,兰叶的线条健美俊秀,富于变化,以粗细变化、条条相互交织的线分割画面,形成大小不一却都很讲究的形状,使画面别有一番韵味。整个作品给人以宁静且有韵致,如同在品尝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
釉下五彩《综叶》
釉下五彩《小花》
中国艺术和哲学有“见微知著”的智慧和“以小见大”的特殊创作理念,认为空间再小物象再微,都是一个自在圆融的世界。《小花》堪称典范,作品的物理空间虽小,作者的心灵体验却很博大。画面上的数片绿叶和几朵小花,散发出多少柔情蜜意,欣欣生意蕴含着多少禅思妙语。小花空灵幽淡、清丽雅逸、风姿灼灼,纤巧中透出挺秀,与材质美浑然一体,更能体现出醴陵瓷水灵通透,清新润泽的特色。信手几点红,能解无边春,微花胜却万紫千红,这正是“陈瓷”魅力之所在,能令观者产生翩翩遐想,久久难忘。
简介:
陈扬龙(1941年—2013年),湖南醴陵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扬龙大师15岁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跟随一代宗师吴寿祺老先生学习釉下五彩技艺,从艺57年,以工笔花卉见长,长期从事釉下彩瓷的工艺研究、艺术设计与教学工作。他进行了“以印代画”和“以喷代画”的技术革新,提高功效近百倍,为釉下五彩日用瓷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1958年被授予了“革新能手”称号。1973—1976年历时三年完成国家轻工部下达的《釉下彩色标研究》任务,对200余种釉下颜料、6种釉料、2种泥料、6种窑型进行实验研究,为釉下五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物参考。自60年代初期开始在传统的“单线平填”分水技法上不断探索,经过30余年的艺术创作逐渐总结出“薄施淡染”的分水技法,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并形成了水润通透,沉静淡雅的个人风格,被誉为“禅在花草中”。同时这种技法在醴陵瓷业中得到全面推广,形成了当代釉下五彩瓷的主流风格。至今带徒三百余人,部分学生获得省级陶瓷大师及国家级大师称号。
陈扬龙大师曾参与国家三馆瓷和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多次承担国家礼品瓷、陈设瓷、宴会瓷的设计, 1米《秋艳》大挂盘陈设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1964年承担人民大会堂《荷纹餐具》的设计, 2006年《牡丹文具》被选为为国务院副总理办公室陈设用瓷用瓷,另有《茶花瓶》、《芙蓉瓶》等6件作品陈设于中南海紫光阁,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釉下五彩瓷精品,应邀参加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览。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曾以《釉下五彩与陈扬龙》进行专访,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的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目前已出版由国家文化部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扬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