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刻瓷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特制的金刚石笔、合金钢刀、锤子等工具在烧制好的釉瓷上依靠艺术家深厚的书画功底、娴熟的刀法和典雅的色彩技巧,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胜于宣纸画的独特艺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别具韵味,堪称世界文化艺术丛林中的一支奇葩,被誉为“神奇的艺术”。
民国时期刻瓷大罐
中国刻瓷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刻瓷起源于18世纪,距今200多年,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当属年轻一族,但与其它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都对后来刻瓷的萌生起着催化和引发作用。早在新石器时代,先祖们就已在陶坯上刻制弦纹、几何纹等纹样。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多以刻花为主,即在坯体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成。坯上刻花与刻瓷相同处都是在器皿上刻绘,不同点是前者是在未经烧制的半成品泥坯上刻制,而后者则是在已烧制成的瓷器釉面上刻制。这样,被刻划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硬度与强度更是相差甚远。这一差别使刻瓷成为一种新的装饰技法。
民国时期刻瓷作品
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从清初开始的。据记载,清初,在汉族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等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崇,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且栩栩如生。这个时期,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创作于1974年的刻瓷《蓝釉金梅花》瓶,是淄博第一件刻瓷作品,外交部礼宾司定做三百件做国礼。
在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汉族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 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直到七十年代末,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又重现身影。几近失传的刻瓷艺术得以复兴,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淄博刻瓷艺术最为成熟,并成为中国刻瓷艺术的领头羊。
张明文大师和他的刻瓷工具
作为淄博刻瓷的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不仅改进前人的刻瓷工具,发明了钻石扁形刀,还摸索出多种刻法如大写意刀法、水墨刻法、钻刻冰纹敷色法等。2002年,他61岁时又开创了在薄胎瓷器上刻瓷的先河。2006年12月,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数天或者数十天的刀雕凿刻才能完成。刻瓷与其他陶瓷装饰技法相比,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更要掌握娴熟的镌刻技法。刻瓷用刀十分讲究,有钻石刀、尖刻刀、扁刻刀的不同使用,而刀具的运刀方向、力度又可形成许多刀法。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
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①在白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钻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划,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③填色,一般填着黑色。刻瓷的品种有文具、茶具、瓶、盘、瓷板等。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刻瓷作品欣赏:
刻瓷【酒仙】
刻瓷【相见欢】
刻瓷【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