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在瓷坯上刻字论“道”






[日期:2011-04-12] 来源:《瓷都德化》  作者: [字体: ]


    3月27日至4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到德化参观考察。他对德化陶瓷表现出由衷的喜爱,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而独特的“以刀代笔” 技巧在陶瓷坯体上创作出刀书陶瓷艺术珍品,还鼓励德化要努力提升陶瓷的艺术档次和产业水平,推动德化瓷更好地走向世界。

    与瓷结缘    先后五次莅临德化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已先后4次到我县进行调研、参观、考察。长期致力于传统人物题材雕塑的宏益陶瓷研究所给李铁映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考察,李铁映再次来到宏益陶瓷研究所。
在宏益陶瓷研究所,李铁映与研究所负责人亲切交谈,听取他们对陶瓷雕塑设计、开发、生产等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并仔细参观展厅里的每一件陶瓷展品,还不时拿出相机,拍照留念。李铁映充分肯定了宏益陶瓷研究所在潜心挖掘传统文化题材,塑造各时代风云人物、以及神话和名著作品人物形象所做的努力,他认为这些陶瓷雕塑作品瓷质如玉、雕工精湛,艺术表现力强。

    “没有故事、没有诗句,这个造像出来最后就是一个型,你想象不进去,就是没有门啊,进不去。”李铁映建议瓷雕从业者要多看书,多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善于挖掘故事,捕捉细节,使雕制出的作品人物形象更丰满、更传神。同时,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画艺术融入瓷雕创作,提升瓷雕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李铁映还结合自己多年的书法习练和创作经验,现场讲解练好书法的要诀。

    在宏益陶瓷研究所生产车间,当李铁映看到企业将艺术引入日用陶瓷生产时,他高兴地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日用陶瓷艺术化符合人的个性化追求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日用陶瓷艺术化应把握好度,不要影响产品的实用性。

    刻字论“道”    成就“铁笔刀书第一人”

    在宏益陶瓷研究所创作室,李铁映在详细了解德化瓷泥烧成收缩率,瓷坯软硬度和吸墨度等瓷性后,拿起毛笔,蘸上调好的青花颜料,在陶瓷素坯上着底色,随着运笔力道轻重的变化,陶瓷素坯上留下或浓或淡的墨彩。随后,在首件上好底色的瓷盘上,李铁映以雕刀为笔,全神贯注地刻上一个“道”字,字体刚健有力,潇洒大方,显示出不凡的艺术造诣。李铁映对雕刻技法的娴熟程度,以及一气呵成的雕刻功底,令在场从事了几十年陶瓷制作的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和陈桂玉夫妇俩赞赏不已。

    在德化参观考,期间,李铁映欣然在陶瓷坯上挥毫泼墨,“舞”刀刻字。所刻的字以“道”字居多,在不同的瓷坯上,分别用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等字体刻下十多个“道”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或“紫竹”与“玄石”等笔名。作品写意与造形俱佳,墨彩与字体搭配巧妙,互为增色,极富艺术表现力。

    在刻字的过程中,李铁映还结合自己的心得,向在场的瓷雕大师和工作人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核心,以及“道”蕴涵的深刻哲理。李铁映还当场刻写“艺无崖”三字,赠送给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勉励他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精益求精。李铁映还在瓷坯上刻下 “以道启德”、“一画开天、五千岁阳”、“壮哉中华与天同翔”等字样的瓷雕作品。

    作为瓷艺、陶艺爱好者,李铁映被业内人士称为“铁笔刀书第一人”。在陶瓷艺术领域中,他兴趣广泛、技艺精湛、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其作品融诗、书、画、形于一体,同时他善于驾驭各种工艺技巧,在坯体上刻书法作品,达到无稿直书,尤能以字传神,以画抒情。

    语重心长  让德化陶瓷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德化考察期间,李铁映表达了对德化陶瓷的由衷喜爱,称赞“德化白”温润如玉、纯白无瑕,令人心折。他说,瓷器是一种文化,瓷器之美直击人心,可以不需翻译地走遍世界。中世纪以来,德化瓷等一批中国瓷器精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风靡全球。

    他还语重心长地要求,地方政府要多做一些“吹喇叭、抬轿子”的工作,提高德化瓷的艺术档次和产业水平,推动德化瓷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致力保护资源,规范产业发展,让德化陶瓷在保持传统优良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艺术品位;要关心爱护陶瓷艺术家,培养更多人才,营造鼓励创造的良好环境;要从青少年抓起,做好德化陶瓷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要建设一批高水准的艺术陶瓷中心和极富参与性的DIY陶吧,实现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