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七十二道工序






[日期:2015-05-06] 来源: 中华古玩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泥料放在泥房的大块青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陈腐后,用泥铲进行反复铲移,每铲一铲形成“口”字型的泥片,再用力撲打由“口”字打成“田”字踩泥。传统的踩泥有“菊花蕊,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的口诀。也就是铲泥踩泥的操作要领。


    精炼的泥还要进行类似和面的揉搓,景德镇人俗称抐泥。这种揉搓就是要排挤出泥里的气泡,使泥中的水分均匀分布。抐好的泥由做坯的人放在轱辘车的转盘中心,陶车转时以手间距离的收放的微妙变化,即可以做成器皿造型的样式。


    印坯模是圆器重用于器物内壁定型的专用模具。它是用山土制成的干燥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制模技术要求高,通常是“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而修模工业要“熟谙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尺寸加减以诚模范”。印坯模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有损伤,可以再进行修削而重复使用,所以模具使用寿命比较长。


    经过拉坯成的圆器器皿,待稍干后,还需套在尺寸相符的模具上用手拍打按实,这样就能做到胚胎的规整一致。要使器皿表面光洁和厚薄一致,还得经过在陶车上的旋削,而这种称为利坯的工艺,是成型种最关键的工序。


    拉坯的时候圆器的夏布会留有一段长约二至三寸的泥足,这是方便取坯绘书青花时掌握用的,书完后,必须把泥足挖掉,这道工序俗称剐坯(或叫挖足)。再施底釉,稍干后修圈足,把圈足装匣时与垫饼相接触部分的釉层利去,以免器皿因施釉而熔融而与垫饼烧结在一起。这道工序叫取釉。


    凡是杯子壶子,它们的把手或壶嘴,古人称“持手”或“流”,由于形状和安放位置等原因,所以要再另外的工序里镶接完成。做这道工序的人,景德镇人俗称“雕削(工人)”。它们不仅做有把嘴的日用瓷,连大件的镶有兽型螭耳的陈设瓷也少不了他们。


    做好的瓷器坯胎,一定要使用它干透,特别是在冬天,但是烧火去烧,坯胎会干裂,而用炭火的话,会因为没有移动坯板而使坯胎去湿不均匀。最好是在有太阳的晴天,坯胎都可以搬捧出来晒。但是自夏天就不必如此了,坯胎足可以阴干。在春季、秋季也只要放在坯坊的晒架塘上,上可日晒,下可通风,有利均衡干燥。


    瓷器内部要上釉,是采用“荡”的方法,先舀釉水到里面,再用手捧着轻轻地摇荡,让釉水均匀的覆盖整个内壁,然后倒出剩余的釉水,此时应轻轻转动坯体务使口沿布釉均匀。吹釉的方法使用一根六寸长的竹筒,一头蒙有细布,蘸满釉浆后在另一端用力吹气使釉汁成雾状附着在坯胎上,反复的次数要看所需要的釉层厚度面定,有的器物甚至达到十七八次之多。


    对于小件瓷坯胎的外釉,一般采用蘸釉的方法,拿一根弯曲的木棍勾托器皿底部,把它在釉水里浸之,其体口沿与釉水平齐时,就马上提出来,一次可以完成施釉。而对于大件瓷的坯胎施釉,不能用蘸和荡的方法,而要用浇的方法。就是在装有釉水的木盆上放一块木板,把坯胎放在板上,施釉的人两手各拿一只碗,舀取釉水同时从左右方向中间坯胎浇淋,这样就可以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