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2015-05/15050616469365.jpg)
如果要挑一种最能代表大唐气象的器物的话,那一定是唐三彩。那些飘逸的三彩骏马,丰满的仕女俑和充满异域风情的三彩驼队,无一不映射着一个盛世的荣光。但这种如今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彩陶,实际上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发现。在这以前,史书并没有关于“唐三彩”的记载,更不用说它的制作方法了。
![](upload/2015-05/15050616469609.jpg)
但在今天的洛阳,有一个叫作南石山村的地方,制作出的三彩陶却足可媲美唐代。这座村庄就在唐三彩的发现地北邙山附近。1905年,几个筑路工人不小心凿开了这里的一座唐王室贵族墓穴,一批五颜六色的彩陶得以重见天日。这种彩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外国人的大量收购让它们一时“洛阳纸贵”,从那个时候起,南石山村人就开始了仿制唐三彩的历史。
那么南石山村的村民是如何将这种消失已久的彩陶制作方法寻找回来的呢?答案或许简单,但也最接近真实,那就是几代人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南石山村人通过将试烧出来的陶片与真正的唐三彩进行比对,直至烧出一模一样的为止。我们在南石山村找到了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先生,他带我们参观了唐三彩的制作流程。
![](upload/2015-05/15050616478415.jpg)
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一种叫作“高岭土”的优质黏土。这种黏土可不一般,经过长时间的淘练和陈腐之后,它的质地变得极为细腻,像橡皮泥一样可塑性极强,又不容易变形。同时又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使粘结的部分浑为一体,晾干后不易开裂。
![](upload/2015-05/15050616476137.jpg)
![](upload/2015-05/15050616481603.jpg)
有了优质的原料以后,就是塑形了。图中高水旺正在雕塑一匹半个人高的骏马。在制作大型或者较为复杂的三彩时,通常是采用雕塑成型的方法。高水旺说,最难雕刻的部分是马的眼睛和嘴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匹马的全部灵气就汇聚在这两个部位上。眼睛要怎么修才能带神,嘴巴要怎么咧才有劲,这里面可都有讲究。
![](upload/2015-05/15050616489346.jpg)
![](upload/2015-05/15050616482535.jpg)
对于较小的器件则可以采取模制成型的方法。通常分为两到三个模具,各部分分别成形后再将它们合在一起。
![](upload/2015-05/15050616497818.jpg)
![](upload/2015-05/15050616493965.jpg)
接着还要修边,将模具贴合处产生的多余边角剔去,并贴上装饰用的花纹或其他小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