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古陶瓷色釉的化学成分及制作方法
[日期:2012-05-01] |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字体:大 中 小]
|
哥窑釉除去铁盐成分以外大体如次:
由于其中细微的气泡非常多,恰似聚沫攒珠一般,所以釉不透明,全体多呈粉青色。同时釉中所含的铁盐较少,故很少有如龙泉窑、修内司窑那样的翠青、苍青的色度。至于氧化铁的含有量,约占釉料的百分之一左右。
哥窑釉的特征是釉层发生龟裂,普通都把这种现象叫作“开片”。开片有大小之分的说法,古瓷界术语中把片纹交错的叫作“鱼子纹”和“蟹爪纹”,把重叠若冰裂的纹片叫作“冰裂纹”或“百圾碎”。这种冰裂纹有大小深浅之分,因坯体氧化和污染程度不同而呈现黄褐、深黑之色,故有所谓“金丝铁线”的美称,也是鉴定哥窑的依据。雍正、乾隆两朝在景德镇所作的铁胎骨仿哥窑,似哥窑而呈粉青色,色度相差不多,釉调也有滋润之趣,较比哥窑毫无逊色,通常把它叫作“年窑”,因年希尧主管而得名。
修内司窑的青瓷与龙泉窑青瓷,二者在成分上及其他方面极为相似,很不容易区分。只是修内司窑大多近似结晶质釉,龙泉窑则不然。因此二者虽同为透明釉,而修内司窑的青瓷往往在釉面上有近似结晶的,即普通所谓的“梨皮纹”。此种浅灰色的细微细晶,被认为是在越州窑系青瓷的釉面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特点。
从釉色上来说,修内司窑多有苍青色的鲜明色调,而龙泉窑的釉色因为烧成上的变化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尤其自南宋到元、明朝间,龙泉窑向国外大量输出,当时产量非常多,从而釉的种类也不在少数。其釉料一般是用当地附近出产的柑桔类的灰,特别是以枳壳灰为主。釉的成分大体如次:
青瓷釉在它熔融不完全时(即用显微镜观察尚有高岭土分子存在时),釉的色调便有一种温柔而且鲜明之感。如果烧得太过,使釉完全熔融,虽然光泽较好,却增加了黝暗的色调。例如明清以后所制的青瓷大多如此,可能是因为窑的构造有所改进,使烧成火度增高,而将釉完全熔融的缘故。下面是宋明两代青瓷的一般成分比较(见表7)。
现在将作成美丽的青瓷的条件摘要如下:
(一)青瓷的颜色是由釉中所含的氧化亚铁产生出来的。
(二)氧化亚铁的分量约占1~3%左右。
(三)釉色的浓度取决于氧化亚铁的分量和釉的厚度。
(四)烧窑法用还原焰,因为青瓷之能否作成,主要在于还原焰是否可以完全出现。
(五)釉色及其色调除烧窑法外,也取决于釉的成分。
(六)釉若为长石质,其所含酸的成分必多。
表7
化 学 成 分
宋代修内司窑青瓷
明代龙泉窑青瓷
硅 酸
67.48
64.98
氧 化 铝
14.92
14.33
氧 化 铁
1.08
1.39
氧化钙、氧化镁
9.95
11.64
氧化钾、氧化钠
5.72
6.42
氧 化 锰
0.32
~
磷 酸
0.23
~
氧 化 钛
0.08
1.39
(七)酸性成分与盐基成分的比例,决定釉的颜色和色调。
(八)由于釉中所用盐基成分的不同,其所产生的釉色和色调也互异。
(九)釉色呈现柔软的色调,是因为釉中有气泡的缘故。其所以产生是与釉的成分、烧窑火度以及高温的持续时间等都有密切关系。
(十)紫口铁足是在坯体中含有铁分时出现的。
(十一)在烧成时最后的一刻,因为放进一点多余的空气,而使紫口铁足的呈色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