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南青北白”—中国瓷器生产的早期格局






[日期:2015-01-19]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从北朝至隋代,北方瓷器在发展中根据本地原料、窑炉的特点不断进行改进,使白釉瓷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到了唐代,河北邢窑、井陉窑、定窑,河南巩县窑、密县窑都已经能够烧造精美的白瓷。特别是河北邢窑烧造的高档白瓷,胎体洁白坚致,釉色类雪类银,成为北方白瓷的代表。唐代南方瓷场则一直以生产青瓷为主,历史悠久的越窑此时仍稳居霸主地位,代表 着南方青瓷的最高水平。浙江境内的瓯窑和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以及四川的邛崃窑等,也都是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

   唐代可以说是我国瓷器走向成熟并全面普及的重要历史阶段,南北方瓷器的生产能力趋于平衡,“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为宋代诸多名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

   越窑自东汉以来一直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场,唐、五代是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此时越窑青瓷的胎釉均达到了最高水平,胎体呈浅灰色,坚致细密,釉色早期多为艾青色或黄绿色,晚唐至五代釉色愈发莹润悦目,多呈碧绿青翠的湖水绿色,葱翠滋润,当时为朝廷烧造的贡瓷被称之为“秘色瓷”。此时器物造型丰富多彩,不少器形是模仿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金银器皿。纹饰除了传统的莲瓣、花卉外,龙风、鹦鹉、鱼等动物以及人物画面大量出现,装饰技法除了传统的划花、刻花外,还出现了褐彩绘画

   B、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

   邢窑位于河北临城、内丘两县境内,目前发现的窑址已达四十余处。邢窑白瓷素以“洁白坚致”、“似雪类银”而著称,唐代是其最为鼎盛的时期。邢窑白瓷除了洁白坚致的胎釉外,精湛的旋削工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无论口、肩还是圈足,所有细节部位都能做到一丝不苟。如此精细规整的做工,在唐代可谓独一无二,南北方没有任何一个窑的产品可以与之相比。

   到了晚唐时期,河北曲阳定窑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邢窑的统领地位,成为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白瓷虽然旋削工艺不如邢窑精湛,圈足等次要部位往往不太细致,但胎釉质量已完全达到了邢窑的水平。

   除了邢窑、定窑外,河北井陉窑,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也生产白釉瓷器

   C、北方生产的黄釉瓷与黑釉瓷

   黄釉瓷是北方隋唐时期特有的一个品种,它的前身是北方早期青瓷。由于北方青釉的釉料薄而透明,因此很难烧出南方青瓷那种清幽翠绿的色调。为了适应北方胎、釉原料以及烧造工艺等方面的特性,青瓷在不断的改革中釉层逐渐加厚,颜色基调也由绿转黄,最终演变成了黄釉瓷,这种变化大约在隋代中后期基本完成。黄釉瓷自隋代成熟之后很快在北方普遍流行,至初唐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青瓷的地位。但是,随着白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黑釉瓷的崛起,黄釉瓷所占份额愈来愈少,至唐代晚期已经逐渐消亡。

   北方黑釉瓷成熟于隋代,至唐代开始普遍流行。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都有非常出色的黑釉产品。

   唐代北方瓷器在造型、纹饰以及装饰手法上都具有很强的共性,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D、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从唐代中期起,南北所有重要窑场如浙江的越窑、河北的邢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大量生产模仿金银器造型的瓷器。晚唐定窑模仿金银器造型的产品非常精致,有的完全按照原型仿制,有的则在仿制中结合瓷器自身的工艺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发挥和改进。其中晚唐定窑生产的海棠式杯、带把杯、凤首壶以及器形中出现的瓜棱腹、花式口、卷边等,都是模仿金银器皿的造型和工艺特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