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广东陶瓷的历史——元明两代的瓷器






[日期:2012-05-21] 来源:《中国陶瓷·广东陶瓷》   作者:曾广亿 宋良壁 [字体: ]

    元代由于贵族的残酷统治,民间手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广东瓷业相对衰落。这一时期的窑址仅在潮安、遂溪、汀迈发现十三处,其中有十处分布在海南岛汀迈偏僻的山区。从调查材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当时主要采用龙窑烧瓷,但也有采用馒头窑的。潮安窑规模不大,产品不多,主要系仿制浙江龙泉窑青瓷,胎质较厚,火候极高,釉色晶莹,开片和不开片的均有。器形仅见碗、碟、洗、杯、壶、罐等类。其中出土的一件《荷叶盖罐》(图37)和一件青釉双鱼大洗,完整无缺,制作精致,与龙泉窑作品极为相似,是它的代表作。遂溪窑出土一件碗模,外壁刻有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款,系烧窑的绝对年代。但遂溪窑和汀迈窑烧制的瓷器一般都很粗糙,远比不上宋代的精美,常见的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瓶、盆、沙钵等。釉色大致可以分为青釉、灰釉、天蓝釉和黑釉四种。这四种釉色以青釉为最多,灰釉和黑釉次之,天蓝釉最少。碗有青釉、黑釉、灰釉三种。器内中央和器底足露胎,青釉碗与黑釉碗施釉较厚,下端往往凝聚成泪痕,素面无纹。灰釉碗外壁绘有简单的青花,深浅不一。碟类一般均素面,但也有少量碟内底模印简单花卉。碗、碟大部分均采用叠烧法,器内没有避粘的介质,烧成器后有很多相叠粘连在一起,变成废品,由于没有采用匣钵装烧,有很多器物外表被烟尘所污染,可见这些窑址,在制瓷工艺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康元代墓中出土的一批彩绘瓷器,其中有一件《褐釉荷叶盖罐》(图38)造型精美,构图严谨,与吉州窑绘瓷风格有相似之处,但其器形和胎质则与吉州窑有所不同。从对比材料看来,它可能是广东海康窑的产品。

   


37.荷叶盖罐 元通高12.0cm 口径9.5cm 广东省潮州窑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

   


38.褐釉荷叶盖罐(海康窑) 元 通高31.0cm 口径8.0cm 广东省海康城郊上坡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

    明代广东瓷业又有了空前的发展,瓷窑分布在潮州、汀海、揭西、饶平、平远、梅州、梅县、大埔、龙川、河源、惠州、惠东、惠阳、博罗、佛山、遂溪、廉江等县。当时主要采用龙窑,也采用馒头窑烧瓷。从其规模产品等观察,可知明代是广东历史上第四次处于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产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梅县、廉江、遂溪为代表,大量烧制粗糙的民用青釉素面瓷器。第二种是以惠阳白马山和惠东新庵窑为代表,大规模仿烧釉色晶莹如玉的龙泉窑瓷器。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灰釉和黄釉,同时还有极少数的白釉。青、灰、黄釉碗、碟、杯外壁均刻有水波纹、花瓣纹或直线条纹环壁一周,均敞口圈足。碗,碟内中心有些刻印有文字和符号,如寿等,字体有正草两类,均为阴文。第三种是以揭西河婆窑、博罗角洞窑和饶平九村窑为代表,大规模烧造青花瓷器。碗、碟、杯等多侈口平唇,深腹,圈足。青花蓝中带灰,白地,器外壁分别描绘梅、兰、菊、竹、荷、莲、蕉叶、麒麟、龙凤、人物、山水、游鱼或题诗。有些碗、碟内底写有寿雨香斋大明成化年制等文字。此外,东莞县明墓出土大量各种类型的青花瓷罐,直口,圆腹,圈足,器外壁彩绘花卉,有不少罐是在器坯未干时,将二个大碗仰覆倒置捏合而成,然后将一方碗底挖去,变成罐口,胎质很厚,火候极高。这些青花罐未见其它省区也未见本省各县市出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可能就是东莞的产品,但其窑口至今尚未发现。第四种是以佛山石湾窑为代表,大规模仿烧南北各地名窑瓷器和商周铜器,其中仿钧器最多,器形和釉色都很逼真,极为成功。同时还大量烧造装火化骨灰的黑釉陶坛。

    明代烧制瓷器的馒头窑,以惠阳新庵窑为代表。该窑平面为半椭圆形,通长5.23米,只有一个窑门,门顶收缩成弧形状。分火膛,窑室和烟道三部分。火膛低于窑室,后壁垂直,正视为半圆形,高1.75米,下端有十二个横排小烟门。整座窑均系用耐火土夯筑而成。这类窑主要系烧制仿龙泉窑青瓷的窑灶,在广东惠州、河源、惠东、惠阳等地均有发现。但窑后壁烟门数量有所不同,有五至二十五个不等。明代龙窑尚未正式发掘,但石湾正德年间改建的龙窑则从原来30米增长至40米,增加了产品的容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