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被赞誉为“土与火的文明结晶”。据记载,在我国史前新石器时期初,先民们就创造性地发明和使用陶罐、陶釜等生活炊器。原始陶釜和陶钵,是极为单调的器型,炊煮之时要用“三块石头支起锅”。后来出现了自身带腿的炊煮具,就是鼎和鬲。
陶鼎 北辛文化 1990年小董家遗址出土
陶鼎 龙山文化 2008年西河遗址出土
陶鼎 龙山文化 1991年城子崖遗址出土
陶鼎 龙山文化 1991年城子崖遗址出土
陶鼎 龙山文化 城子崖遗址出土
陶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一种炊器,它是沿袭时间最长、器形变化最多的器物之一。考古出土的原始陶器里,鼎就是三足支锅的形式,一般是实心的三条支腿,后来还附加上了鼎耳,甚至还有鼎盖。当时,人们把各种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后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陶质煮饭炊器的形体也都很小不能做得太大,炊煮一次只能供很少的人吃饭。商周时期,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地位随之提高,也有礼制意义。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明器。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陶鬲 龙山文化 1991年城子崖遗址出土
陶鬲 商代 1985年亭山遗址出土
原始陶炊器里,自身带腿的还有陶鬲。它的学名叫高领袋足鬲,袋足就是空足的意思,水可以直接注入到三条空足里,用来烧水做饭。为了让鬲的容积尽可能大,空足制作得特别圆鼓。空足下面还有一段圆锥形实足跟,可以避免空足底部被磨损漏水,同时还能抬高陶鬲的高度,让下面的火燃烧得更旺。
陶鬲的出现是在距今4500年左右中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并作为生活中的主要炊器而得以使用和承袭。大致经历了夏商周时代,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逐渐变形以至从生活中基本消失,进入秦汉之后,陶鬲虽还有发现,但数量已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