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金缮与瓷器






[日期:2016-05-14] 来源:中国陶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一天,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从下人手中接过青瓷茶碗后,原本因充满期待而亢奋的心情瞬间跌落到谷底。此时室町幕府的威望江河日下,与足利义政的爷爷、第三代大将军足利义满主政时远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有权势的大名对足利氏虎视眈眈,就连家族内部也斗争频繁,让足利义政每日如坐针毡。
  当得到那只产自中国南宋时期龙泉窑的青瓷茶碗后,足利义政便为其晶莹剔透的釉面、沉稳如止水的内敛造型所折服,只是碗身的裂痕确实碍眼,这位被内忧外患所扰的幕府大将军便想将其修复如初,为此特意遣人将青瓷碗送回中国,请技艺精湛的工匠以锔瓷技术予以修补。
      中国匠人以金属锔钉咬合瓷碗裂缝,足利义政看到修复完毕后的器物,就像被一只蝗虫所依附,顿时兴味索然。由于此碗的锔钉形状酷似蚂蝗,为此后人便将其命名为“蚂蝗绊”。据说也正是这次不甚成功的器物修复经历,让日本工匠开始思索更为完美的工艺品修缮方式,金缮修复法因此诞生!


    金缮,是一项在日本工艺界颇为流行的传统手工技艺,日语中称为“Kintsukuroi ”。追根溯源的话,金漆修补(日本叫金缮修补)起源于中国髹饰工艺的金泥工艺,严格意义上属于漆艺的范畴,修复所用的主要材料为生漆和金箔。用天然、未添加任何化学物的植物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经验丰富的艺人修复完毕的金缮作品,看上去甚至比完整的器物还要增色不少。
  这也是部分国内学者反对金缮起源于日本说法的原因,他们认为金缮既然属于传统大漆技艺的一种,那它应该算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物。更有引经据典者指出,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一书中,便有“补缀:补古器之缺”的文字记载。可无论是日本起源说还是中国创造说,皆认为金缮相对于锔瓷等技术,更能维护被修复器皿的完整。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日常生活器皿破碎后,主人通常不会给予修复,这使得补铜锅、镶菜刀等古已有之的修复技艺濒临消失。但由于某些人的惜物之心,让诸如金缮等较为特殊的器物修复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中国漆艺所使用的生漆,也名国漆、大漆,是取自漆树的原液,原本呈胶状的生漆经自然风干后,就会显现出既坚且牢的物理特性,能耐酸、耐热、防腐。在金缮艺人眼里,它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能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色彩,将其涂于器物的表面,不但可以保护器物,而且具有美化与装饰的作用。能借助金缮修复的器皿品种很多,其中以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修复竹器、象牙或小件木器,玉器等。


      经过金缮处理的器物,因原器物本身的材质、纹饰、色泽不同,为此所呈现的美感也各异;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为此有了别样残缺的美。金缮师在修复器物时,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为指导,能赋予器物别样的美。
不同金缮师的工作风格也大不相同,大致可分为随器修补、随色修复与随性创作三派。
    “随器”派以恢复器物的使用、陈设等功能为第一要务,通过修补去延长破损器物的使用寿命、以或艳丽或沉稳的装饰去掩盖破裂痕迹,可以说这一风格的金缮师都是实用主义者。
  倾向于“随色”修复的金缮师,则注重恢复器物的审美价值,让被修复器物的外观更接近原器,为此有经验的金缮师能够通过调制出与原器物颜色相似或协调的色彩、以非常高明的绘制手法,让器物的破裂痕迹“消失”。
  而主张“随性”创作的金缮师更像是不受拘束的艺术家,他们与严谨的“随色”派恰巧相反,并不介意改变器物的外观甚至功能,为了追求特殊的视觉效果,“随性”派会违背传统金缮师的修补理念,将器物的原貌创作为面目全非的新事物。
如果说“随器”派是中规中矩的大叔,那“随色”派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而“随性”派就纯粹是个性张扬的少年郎了。金缮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审美,一种完善,一种创造。






 
      金缮的工艺流程:首先,准备好金缮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工具,在器物的伤口涂以蛋清,放置几分钟,再将米粉或糯米粉与水混合,混合后再加入大漆进行搅拌至均匀,然后擦掉涂在器物伤口的蛋清,在碎片的“伤口”上涂上混合后的大漆,涂上以后将碎片进行紧密黏合,待大漆干后,再对器物的伤口处用砂纸进行打磨,上漆灰填补缝隙,再上红漆,待漆干后再上金。以金缮去修补器物,前后过程至少要持续一个月,其中等待大漆干燥后再继续下一道工序,耗去了金缮师不少时间。


  不少人常将金缮与锔瓷误会为同一种技艺,其实关于修复器物的传统技艺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锔瓷、石膏修补,还有一种就是金缮。其中石膏修补主要用于古器物的修复,器具的缺失部分被修复师以石膏铸模填充,多被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展出的陶瓷残器,多采用此法修补。锔瓷、金缮则被广泛运用于日用瓷、把玩件以及古董等品种的修复。



  旧时民间更为常见的陶瓷修补方法就是锔瓷,所谓“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讲的就是这种手艺。锔活儿也分粗活细活,一类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担子吆喝着上门修补破损的碗碟,是为节俭而不追求美观,工艺略显粗糙,但肯定耐用。另一类则是专门修补大户人家的观赏瓷或紫砂壶,因对象本身就不完全是实用器,价值多在其艺术功能上,修补的手艺也就更要求精致,遇到独具匠心的手艺人,甚至还会使修补后的器物增值。
  就技艺本身的功用和难度,锔钉和金缮两者应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而石膏修复主要用于恢复文物原貌、然后将它向公众展示之用。金缮过后的器物属于二次创作,可以说是赋予了器物的第二次生命。
    如今国内不少艺术学院都有漆艺专业,会做大漆工艺品的人都会做金缮。况且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爱物之心的萌生、对待老物件的态度以及审美眼光的改变,让金缮、锔瓷等修复市场越来越大,从而使这项技艺会一直传承、创新并发展下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