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台窑与官钧
[日期:2010-03-06] |
来源:网络
作者:李少颖 |
[字体:大 中 小]
|
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独步瓷林著称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产生,到汉代瓷器的成熟,因瓷器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被后人形象的比喻为古代生产中的“重工业”。
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瓷器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得到了上层社会和宫廷的赏识,于是“贡瓷“在唐代出现了。随后宋代形成了早期官窑,而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则确立于宋元时期。钧窑也不例外,因其御用,长期以来人们约定俗成有了民窑和官窑之分。关于钧窑的创烧年代,大量研究资料已经证实,受唐代花釉瓷器的影响始于北宋,毋庸置疑;而官钧的年代问题,因种种原因,历来就有争议,但均缺乏确凿的文字资料,一直未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认可。
如今,迎着和谐中国的太平盛世,昔日的“五大名窑”唯有钧瓷的发展独树一帜,在当今文化经济的大潮里扮演着重要角色。钧瓷这一艺术瑰宝,在禹州钧瓷人的共同努力下,正焕发着无限的青春。2004年禹州城市改造,位于钧台窑范围内的制药厂院进行房地产开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钧瓷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资料,同时也把官钧年代的问题推向了风头浪尖。2005年11月,禹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了“中国禹州钧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着钧瓷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们纷纷为钧瓷的发展献计献策,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有关官钧年代的问题也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热点。2006年11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将其“官钧年代研究”的新结论发布。该观点引起了许多钧瓷爱好者和媒体的关注,因此就钧台窑和官钧的相关问题和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结论进行简明的分析与通报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这样,认真的对待不同的观点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使集数千宠爱于一身的钧窑更具有魅力。
钧台窑,1964年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概念上“钧台窑”是指禹州城内东北隅古钧台附近的整个窑场。十几年来我们通过考古调查证实,它的烧制时间上至唐朝,历经宋、元、明、清并延续至今,几经盛衰,虽逾千年但终却未止。1977年这里发现了唐代的窑炉和大量的瓷器标本,最近几年来又有少量的唐代瓷胎三彩和唐青花出土,其中三彩和洛阳、巩义的三彩有明显的区别。宋时又为宫廷烧制贡瓷,创造了新的顶峰。金元时期仍有烧制,从扒村窑系标本“……余困居寒城(禹州)半载,同友修枕二十有余,时在绍兴三年清和望曰也(1133年)”的款式上就可得到证实,当然更有大量的金元时期标本出土。明代《大明会典》“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记载,钧台窑范围内又有大量制作和画工精美的同类器物标本出土,相对吻合。清代时古钧台紧邻的县衙内曾置办钧窑,并有史料记载和实物出土。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的今天,钧官窑遗址得到了保护,钧瓷研究所更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开发的重任。钧台窑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的窑场,薪火历经千年而盛烧不息,证明它瓷艺高超,制作精良,广为传播。除烧制钧瓷外,同时还兼少大量的黑瓷、白瓷、三彩、天目等其它类瓷器,为禹州瓷业的地位和繁荣中国陶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钧是指钧台窑北宋末期为宫廷烧制的陈设类瓷器,官钧和钧台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决不能把两者之间划等号。官钧只是钧台窑上的某一时间段,钧台窑的内涵和外延比官钧大的多。因此,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来自外埠的研究结论。
2004年随着禹州钧台窑范围内的制药厂院开发,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利用资金优势,前期获得了一批宝贵的文物标本,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精力进行了研究和运作。他们从明清文献、器物排比、“宣和元宝”钱范、钧瓷“奉华”铭、“艮嶽”与“花石纲”等问题上找到了诸多疑问,并一一推翻,最后通过钧台窑此次出土的方流鸡心扁壶、高足碗、大罐等典型器物的排比,结合南宋和明代的相关绘画资料进行了考古调查,得出了官钧的烧制年代应集中在明永乐和宣德时期的观点。对于他们为钧瓷研究所倾注的热情和努力,对于他们对中国陶瓷研究付出的辛苦和痴心,作为文博界同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正如他们最后所说的那样:“当前对于官钧的研究,其目的与意义似已超出了单纯的年代考证,坚持还是背离以考古学为基础,靠材料说话的实证路径,才是我们首先要正视的问题。”
目前,就官钧年代的问题,还有一批学者仍有疑议,故不能定论,更需大家进一步去做科学的探索与研究,但是无论官钧的年代如何,这个问题丝毫不会影响到钧台窑在中国陶器史上的地位。并且,随着更多的学者的研究探索,钧瓷文化的魅力将更加迷人,钧瓷文化的推广与发展也将迎来全面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