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齐家坪遗址






[日期:2022-04-24] 来源: 考古中的国  作者:佚名 [字体: ]

 

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原宁定县)齐家坪遗址而命名, 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

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该文化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社会急剧变化的状况。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

发现与研究

齐家坪遗址发现于1924年,该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保存较好。1945年,在广河县阳洼湾遗址发掘了两座齐家文化墓葬,从田野工作中头一次判明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要晚于马家窑文化。

1947~1948年,在甘肃渭河上游、西汉水、洮河、大夏河流域与河西走廊一带进行调查,发现9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首次发现了白灰面房子等建筑遗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比较重要的有甘肃刘家峡水库区的调查。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和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发掘;其他经发掘的遗址还有甘肃兰州青岗岔、秦安寺嘴坪、广河齐家坪,青海贵南尕马台,宁夏固原海家湾等。总共约350多处。

通过发掘与综合研究,基本上揭示了齐家文化的特征、经济生活和社会状况,尤其对墓地及葬俗有了较多的了解。

齐家坪遗址聚落发掘时的场景

文化特征

齐家文化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器表除素面外,主要是篮纹和绳纹。还有少量泥质彩陶,既有黑彩,也有红彩或紫红彩,花纹有菱形纹、网格纹、三角纹、波折纹、蝶形纹等,纹样疏朗简化。

陶器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也有一些圈足器与三足器。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深腹盆、镂孔圈足豆、袋足鬲、三耳罐、侈口罐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都属于生产工具与装饰品一类的小型器物。

齐家文化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

类型与分期

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文化面貌的特点,齐家文化初步可分为3个类型。

①七里墩类型。以天水市七里墩遗址为代表,分布于甘肃东部地区,包括渭河和西汉水的上游。以红褐陶为主。典型陶器有侈口罐、单耳圆腹罐、高领双耳罐与双耳罐形甑等。纹饰多粗绳纹和篮纹,不见彩陶。

②秦魏家类型。以秦魏家遗址为代表,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包括洮河与大夏河流域。典型陶器有双大耳罐、三耳罐、高领双耳罐、镂孔豆和单把鬲等。纹饰以竖篮纹和绳纹为主。出现了青铜器。

③皇娘娘台类型。以皇娘娘台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甘肃西部地区,包括河西走廊。典型陶器有陶尊、陶壶、高领折肩罐、双耳彩陶罐与彩陶豆等。彩绘花纹有波折纹、菱格网纹、三角形纹与变形蛙纹等,图案题材别具一格。存在较多的红铜器。上述3个类型,东部的要比西部的早。

每一类型又存在着时间早晚的差别。如秦魏家类型,根据地层关系与陶器特点,从早到晚可分为 4 期:一期大何庄下层,二期大何庄上层,三期秦魏家下层,四期秦魏家上层。

齐家文化 玉琮

原始农业与畜牧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是种粟。在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曾发现粟壳。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有些石器选用了硬度较高的玉石料。

石镰与石刀多穿孔磨光,为收割的农具;骨铲系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锋利,是很好的挖土工具。石磨盘、石磨棒和石杵用以加工谷物。此外还发现有石斧。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

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可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据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的地层和墓葬统计,仅猪下颚骨即达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的发达。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

齐家文化 陶质纺轮 有羽翅状阴刻

制陶与纺织

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部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陶色多呈橙黄或砖红,也有一些呈灰褐色,当时人们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

有的器表还施一层白陶衣。篮纹和绳纹多作纵行排列,前者多饰在高领双耳罐的腹下部,后者多饰在夹砂的各种罐类与三足器上。陶容器比较精致,器形多样。

齐家文化 红陶人头像

还发现了陶制的人头及各种动物塑像:人头长脖圆颊,两眼仰视;鸟头长颈大眼,颈部饰有成串的圆圈纹;一些似绵羊与狗的头像,形体小巧,姿态生动。还有陶制小型的瓶形与鼓形响铃,腹内装一小石球,摇时丁当作响,可能是当时的工艺品。

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与陶罐上有布纹的痕迹。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发现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1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的衣服大概就是用这种麻布做成的。

齐家文化 红陶刻划纹鸟形器

冶铜业

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在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与青铜器共有50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铜饰品和铜渣等。铜刀比较常见,多作扁体长条形,一般有明显的脊背和刃口。

铜锥也较多,作圆柱形或四面体长条形,一端尖锋,另端可安木柄使用。铜斧扁平宽刃,近顶端处有一突棱。在齐家坪遗址还出土有器身较厚重的铜斧,一端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刃部锋利,全长15厘米,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铜镜共发现2件。

齐家文化 星纹镜

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保存较好,圆形,直径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其边缘有一周突棱,原镜钮已损,在镜缘的一侧钻有两个小孔作系绳穿挂之用。齐家坪遗址出土的一件亦为圆形,器形较小,直径约6厘米,中央附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

这些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经用光谱定性、半定量分析和电子探针等方法鉴定,这批铜器既有红铜,又有铅青铜与锡青铜。表明齐家文化发展到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

齐家文化 玉璧

房屋建筑

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都选择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在大何庄、寺嘴坪和皇娘娘台等地,共发现房屋遗迹20多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白灰面居址”,即在房内地面及墙壁下部抹一层白灰面,以利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在大何庄发现的7座房子,可分为两类:

一类面积较小,地面坚硬平整而不涂白灰,结构比较简单,属于小棚房之类的建筑遗存;一类是房内空间较大的白灰面住屋建筑,结构较为复杂。

后一类中保存较好的7号房子,是一座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经复原,屋顶大体为四面坡的方形平顶。齐家文化的房子周围及其附近,分布着各种窖穴,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以口小底大的袋状坑为主。

大何庄遗址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窖穴,穴壁及底部抹有一层草筋泥,其上再抹一层红胶泥,坑底中间置一块扁平的大砾石,有的还铺有7块较小的砾石。这种窖穴可能是专为储藏某种东西而建筑的。

齐家文化 绿松石项链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对于齐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继续与发展。

有的认为它与东邻的陕西龙山文化非常相近,如果齐家文化的发现在其之后,可能会被称为“甘肃龙山文化”。

有的明确指出齐家文化应起源于陕西龙山文化,随着不断地向西发展,也承袭马家窑文化的若干因素,应属于龙山文化的变体。也有的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并吸收了年代稍早的陕西龙山文化的因素。

这一问题有待于更多的发掘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根据目前的资料,齐家文化的渊源应从年代比它早的马家窑文化中去探求,同时还需注意陕西龙山文化对它的影响。

齐家文化 玉鱼

据研究,齐家文化在东边的要比西边的为早。更东的陕西龙山文化,面貌与齐家文化相近而年代却早于齐家文化。大体上可以说,越靠东边的齐家文化受陕西龙山文化的影响越深,年代也越早;越靠西边的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差别越大,年代也越晚。至于齐家文化的直接发展去向问题,现在还不十分清楚。

齐家文化的资料虽很丰富,但多限于甘肃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对东部地区了解得较少。今后应着重于东部地区的发掘工作,以弄清齐家文化的全貌。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齐家文化的分期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