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济南章丘西河遗址






[日期:2024-08-03] 来源:济南考古   作者:佚名 [字体: ]

西河遗址是后李文化典型遗址之一,位于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三村西北,东距城子崖遗址约1600米,因靠近巨野河支流西河而得名。该遗址于1987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1991年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工作人员在西河遗址断崖上采集到一些新石器时代陶片,从而引起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重视,对其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获取了一批年代较早的实物资料。1997年和2008年,为配合102省道的拓宽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

西河遗址出土后李文化陶釜

西河遗址发掘的后李文化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物种类较多,有釜、双耳罐、壶、圈足盘、碗、钵等。其中圜底器占大多数,是后李文化的典型器形,圈足器也有一定比例,平底器甚少。较为特殊的是出土的两件雕塑。一件是陶面塑像,半圆形,圆眼,高鼻,上半部分残,应是先做一个圆形泥饼,贴上泥条塑成鼻梁和眉毛,再在鼻梁两侧贴上两个小泥饼构成眼眶,最后用管状物戳上两个圆孔当成眼珠。另一件是陶猪,头部呈小尖锥状,吻部前突,嘴闭合,两个圆鼻孔,细长眼,对称小耳,体近圆形,后半部残,其形态特征比较像驯化初期的家猪。石器数量较多,有砍砸使用的石斧和石锤,有加工食物的磨盘和磨棒,还有修理工具用的石锛。制作方法有打制、琢制和磨制。骨器数量很少,是用动物肢骨、肋骨等制作而成,有骨簪、骨锥、骨针等。

西河遗址出土陶面塑像

西河遗址出土陶猪线图

西河遗址沿河分布,聚落布局相对分散,可分成三、四个片区,其中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即1997年和2008年的发掘区及其周边。该地地势较高,近乎三面临水,环境优越,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居址呈现断续分布的现象,可能是人群沿河迁徙的结果,也可能两个或多个居址区同时存在。发掘的房址可以按照有无灶分成两类。有灶房址属多功能房屋,人们在房内炊煮、饮食、加工、储藏、睡眠、制作骨器和石器等,代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无灶房址位于有灶房址之间,且居住面多未经加工,应为有灶房的附属建筑,并不适合居住。这种房址当为制陶、制骨和加工石器的手工操作间,也作为储藏室使用。

西河遗址出土石磨棒

对出土动植物遗存分析表明,西河遗址是以采集渔猎为主、植物栽培为辅的生产方式。与稳定的定居农业相比,这种低水平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全年的生存需要,这使人们不得不广泛获取资源以满足生活所需。在春季时,人群来到这片水草丰美的地带渔猎采集和种植,待秋天收获之后离开,回到山林从事狩猎活动。第二年春天,人们又回到故地,重修旧居或筑造新的居址,因此使西河遗址形成不同的居住片区。遗址中许多房址内保存有大量陶釜,有的还有较重的石磨盘和磨棒,可能这些工具是适宜该地使用的季节性用品,不方便带走。西河遗址没有发现环壕和墓葬,也是该聚落作为季节性使用的反映。

西河遗址作为一处遗存丰富、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后李文化聚落,为探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史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农业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参考文献:

①山东省文化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的发掘》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城子崖博物馆:《章丘市西河遗址2008年考古发掘报告》

③宋艳波、王杰、刘延常、王泽冰:《西河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兼论后李文化时期的鱼类消费》

④张溯:《济南章丘西河后李文化聚落的初步分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