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修复历史的文物医生






[日期:2011-11-20]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乔显佳 [字体: ]

 

    当您徜徉在博物馆内,欣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时,可曾想过,它们出土时很可能是一堆堆了无生气的残陶破瓷?让这些文物重现光彩的,就是文物修复师。像医生看病一样,修复文物也要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修复一件文物,他们常常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这一神秘的行业,现在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题。

 

  清理巴掌大小的面积,往往要忙活一天

    山东博物馆二楼,幅汉代壁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这幅2008年从东平出土的壁画,栩栩如生地展示了1800年前古人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生活场面。

    沉睡1800年后,壁画能从阴暗潮湿的墓穴中走出,光彩夺目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了要感谢考古人员,文物修复师也功不可没。件文物最终被定为国家三级、二级或者级,与修复时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历史文化信息,有着很大关系。

    目前,山东博物馆馆藏文物13万余件,相当数量的文物在进馆或上柜展览之前,都要进行番耐心细致的修复,所以,前期的文物修复有重要作用。山东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部主任郑捷,全程参与了东平汉代壁画的修复工作。壁画向济南运输时,为了防止被光线直射,选在夜间进行,其间文物修复师全程护驾。

    修复开始后,他们用小刷子、棉签、牙签点点手工去除文物表面的浮土,有时候,位工作人员忙活天,不过清理完巴掌大小的块。清理完浮土后的壁画,还需采取特殊手段进行加固。由于般的黏合剂很难渗入,专业人员不得不反复实验,让黏合剂改性,采取多种工艺,最终才攻克这技术难关。数百块碎片堆在面前,会很着急、很痛苦。面对每件有待修复的文物,修复师都需要全心投入,像大夫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而文物也像人的生命样,不允许手术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山东博物馆四楼长长走廊的头,间办公室内,有着30年工作经验的陶瓷、金属文物修复专家窦淑梅,正为件约5000岁的大汶口时期彩陶鼓做修复。这件彩陶鼓高40多厘米,因为埋藏太久,已经碎成很多片。现在,它被窦淑梅用黏合剂片片粘连起来,初现光彩。

    窦淑梅说,陶器修复技术程序十分复杂。窦淑梅介绍,第步是要选片:将杂乱堆在起的碎片依据其形状、厚薄、颜色等进行区分,属于件器物的挑选出来。

第二步是像孩子搭积木、拼图样,把陶片粘连起来,恢复破碎之前的模样;对于那些已经缺失的陶片,还需用硬度较高、质地细腻的专用石膏进行修补,恢复器型完整;如果陶器原来的表面绘有彩绘,修复师还需使用种特制的液体材料,对彩绘进行渗透加固。

    史上留下的陶片,因为当时烧制温度不,其硬度差异也较大。有的陶片比较酥软,断面有层粉化层,直接用黏合剂粘连不行,须先用渗透力较强的加固剂对断面进行番处理。为了不伤害文物,必须避免陶片被错误粘连又拆开的情况。看着数百块碎片堆在面前,辨认都很困难,粘连时也会很着急、很痛苦。窦淑梅说。每到这时,她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喝杯水,或者出去走走,努力让心情平静下来。

 

  修复师大多性格平和,甚至少言寡语

    不同的文物,修复方法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文物修复师不但要具有相当的文字、绘画、工艺学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比如文物修复中比较诡谲的青铜器,它们存在种令收藏者谈之色变的粉状锈青铜病,可以悄无声息地将屋子的珍贵青铜器文物锈蚀成齑粉。

    件青铜器文物入库前,必须邀请专家评估,在临时库过渡段时间,隔离和监测病害,再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手法进行修复保护,最后才可进入博物馆。尤其是些青铜重器,长期以来表面与空气发生反应,有的绿锈包着蓝锈,器身严重变形,修复起来相当麻烦。有时为修复件青铜器,位老专家要耗上好几年的时间。半年或年修复件文物的情况很常见。

    此外,郑捷还介绍,修复人员因为工作关系,能够接触文物本体,因此在文物鉴定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或许因为数十年贯与文物修复打交道,很多文物修复师性格都极平和,甚至少言寡语。

    由于文物修复场所处于博物馆重地,与文物库房相伴,平时很少有亲属、朋友来访,多数文物修复师也养成了不主动邀请亲友前往工作单位的习惯,所以在般人看来,文物修复从业人员颇为神秘。    (编辑: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