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日期:2011-12-2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雍正时创出了墨彩装饰,成为景德镇特有的—种传统釉上装饰。

——乾隆时创出了古铜彩装饰。采用此法装饰的瓷器,外表酷似古铜器。

——乾隆年间的玲珑瓷水平极高。乾隆御窑厂生产的素玲珑瓷,青翠透明,釉面平整,属罕见珍品。

——康、雍、乾期间,先后创出了一批高、低温颜色釉。康熙时创出了美人醉、郎红、胭脂红、珊瑚红、天青、冬青、洒兰(雪花釉)、乌金釉、葡萄紫等。雍正时创出了茶叶末、炉钧花釉、粉青、钧红、火焰红、火焰青、秋葵纱(松石绿)、蜜腊黄。乾隆时创出了铁钢金丝纹片釉、古铜色釉、木纹釉、仿哥、仿汝、仿官等。

——乾隆前期制瓷工艺水平大为提高。这时,工匠们开始用瓷土制造胡桃、莲子、茨菇、长生果、枣、石榴、凤菱、蟹、海螺等各种象生瓷,制作非常精巧,形象十分逼真,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这时制作的镂空套瓶也相当精致,瓶的颈部可以转动。

陶瓷市场逐步拓展。史书称清代早、中期内销情形为“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这一时期,主要是靠瓷商来镇采办,然后运到各地去销。瓷商中有批发商,也有水客行商。这些商客,有的在镇设立瓷庄长期坐地采购,有的住进瓷行陆续采购,有的则短期采买长途贩运。清早期,因战乱频繁,景瓷的外销曾一度受到影响,康熙时开始兴盛,乾隆时最盛。《江西通志稿》载,清前半期,每年(笔者按:可能不是平均每年)瓷器的出口量达50万担以上。其时的瓷器主要销往美洲、非洲、澳洲、欧洲、东南亚各国。据传,清康熙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至途中,突遇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之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商船果然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财在镇为天后建宫。天后宫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正殿气魄宏伟,图案花卉雕于梁柱和四壁。过去每年旧历三月三日和九九重阳,在景德镇的福建客商,均要聚集一堂,连续三日祭祀天后。其时宫内香烟缭绕,鼓声乐声不绝于耳。当年盛况,可反映出 瓷商在景德镇活动之一斑。

技术交流比较活跃。例如:清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为了仿造河南禹县古代钧窑名品,督陶官唐英曾派人专程到河南禹县学习1年, 回镇后,不但很快造出了类似钧窑产的名贵色釉品种,而且还创出了窑变花釉、钧红釉等新品种。雍正八、九年间,最德镇御窑通过引进国内各名窑及东洋、西洋的制瓷技术,共仿制和创出名品57种。清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在学习、借鉴欧洲玻璃制品造型的基础上,创出了广口花瓶、带柄茶杯等造型的瓷器。清代,景德镇按照欧洲画家们设计的各类造型、图案,造出了大批适应欧洲市场的出口瓷器。清时,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批外国艺术家先后来到中国,成为清代宫廷画家,这些画家的立体素描技法和西洋透视法也陆续被景德镇吸收、运用到陶瓷装饰中。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宏绪)受法国教会派遣来到中国景德镇。在镇期间,他对景德镇陶瓷生产情况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逐步弄清了景德镇制瓷的许多秘密。他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9月 1日致信给法国耶 稣教会,信中将景德镇及景德镇制瓷的有关情况表述得颇为详尽。后来,这封信被以“中国陶瓷见闻录”为题公开发表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2 期上,这期《简集》发行到世界有关国家后,一时震动了整个欧洲,使欧洲人士第—次读到了介绍景德镇及景德镇制瓷技法的第—手资料。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昂特雷科莱升调北京。此后,他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底再度来到景德镇,对当地的瓷业生产情况作了为时1个多月的考察。在调查的基础上,又写出了—篇“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文中对景德镇制瓷技法作了更为具体的介绍。此文后被刊登于《耶酥会传教 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6期上。昂特留科莱在《简集》上发表的上述两篇文章,对促进当时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俄国、西班牙、波兰、捷克、保加利亚、匈分利、罗马尼亚、美国、巴西等国硬质瓷的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