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日期:2014-04-2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双勾分水法”虽是传统工艺,现代却在构图和创意、虚实和青白关系、形象处理和表现手法、分水层次和浓淡变化等方面更有新颖独到之处。目前,尚有介乎两者之间、源于元青花的“勾点垛水法”成为又一新的流派和风格,亦是现代青花艺术常用之技法。除此外,还衍生出“泼水”、“流水”、“刷水”、“刮水”、“喷水”、“吹水”等现代青花表现技法。这三种主要青花艺术流派和风格都有各自特徵:“双勾分水法”严谨工整、层次分明;“分水写意法”洒脱自如、淋漓滋润;“勾线点垛法”率意爽朗、概括凝练。景德镇的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藉鉴民间青花笔畅神触、率真简约的精髓,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另癖蹊径,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现代青花艺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秦锡麟教授的《秋菊、青花葡萄瓶》,装饰构图规范之中有变化,花朵枝葉信手挥就,运用舒展自如,形态质朴大方,富有浓烈的民间意韵。尚有不少年轻作者的作品或为古拙,或为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在陶艺家的匠心独运下,青花品种和表现形式纷沓而至,创造性地开拓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其总的特色是釉色的华丽或静谧,光亮或无光的质感映照和衬托青花的纯净与青翠,形式表现或为对比、或为和谐、令人耳目一新。“青花釉裹红”将青花与釉裹红有机结合,青红相映,冷暖相亲。釉裹红常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仿佛在青花的五线谱中闪耀着几点红色的音符。50年代初,祝大年教授常以“鸡冠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作者汲取传统的缠枝图案构成形式,善于虚实空间处理,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以律动,民族气质十分强烈。步入80年代后,这种严谨的风格因装饰材料的多样而逐步活跃起来。现代釉裹红流动变幻之色彩与现代青花晕润宛丽之色韵、豪放洒脱之笔调,三者更为协调统一,使人心驰神往。古称“青花间装五色”的“青花斗彩”,现在不仅仍具青与彩斗艳而不庸俗、华丽而不媚俗、对比而不生硬、有一种静中求动、冷中见暖的艺术魅力,在品种上还创新有斗新彩、斗炉彩、斗釉下五彩及斗色釉等,色饰亦从平塗到洗染、从单色到复色,使青花斗彩更显得楚楚动人。独绝于世的“青花玲珑”,翠碧相映,虚实相衬。近年来隨着玲珑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如今已有了青花加彩玲珑、青花五彩玲珑、影青青花玲珑、青花薄胎玲珑等新的品种。青花在艺术瓷上光彩夺目,在日用瓷中同样异彩竞放。既有以严谨图案吻合荘重造型的50年代“建国瓷”、青花茶具,又有像海棠、芙蓉、牡丹等轻松活泼、穿插自如的青花中西餐具。青花瓷明净高雅,在日用瓷中赢得盛誉。80年代以来,青花《梧桐》、青花玲珑《清香》餐具等不少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牌和国家金奖。在青花日用瓷烧制中,现在有的瓷区采用新的工艺,青花料熔融渗透于釉中,烧制出“釉中青花”。

釉里红 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含蓄的红色。时至今日,不仅能根据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按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配制釉裹红色料,而且能科学地掌握烧成温度和气氛,使之还原发色相对稳定。色彩效果和风格特色随不同的配方和烧成状况而千秋各异:有的红中夹绿、黄、赭、紫色斑,变幻微妙;有的红如鷄血,艳丽晶澈、火流律动、宛若郎红;有的红中泛绿、黄中透红;有的红得深沉、闪烁紫光;有的在铜绿周边晕散着红色的边线,深红周围渗透着浅红色晕。传统的釉裹红红得鲜嫩而又沉着,纹饰线条细腻清晰,较少流动和泛绿变化。而现代釉裹红红得娇艳,且红中多变、易于流动、变化自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态。根据釉裹红的不同配料,其装饰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诸如釉裹红线绘:即用不甚流动的釉裹红色料以线条勾绘图案纹饰;塗绘:即以釉裹红色料当作墨一样用笔塗绘,随运笔疾缓和轻重而浓淡厚薄不一,则呈色忽灰忽艳、忽红忽绿、变化莫测;刻绘:即在成片成块塗绘的色料上用工具刻划纹饰或在刻划的纹饰上塗绘釉裹红,使釉裹红呈色发生深浅变化;刷绘:用工具将釉裏红色料均匀地刷在坯上,抹绘纹饰等等,均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釉裏红除单独运用外,尚有与青花、色釉、刻划花、釉上彩绘等相结合的多种装饰形式。

釉下五彩 突破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首立奇功的是湖南醴陵。本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等积极推行“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引进人才,改良工艺,促成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的研制,创造了“釉下五彩”。它先用墨勾线,然后用桃红、海碧、金茶等几十种釉下颜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分水技法彩绘于坯上,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而呈现白线彩色花纹。当时最著名者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书画家。其山水、花鸟无不擅长,釉上釉下无一不精。再如吴寿褀等瓷业学堂的优秀生,对醴陵釉下五彩的发展亦是功不可没。草创初期,由吴寿祺等人创作的著名作品《荷花瓶》等为代表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以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豊彩腴、艳而不俗的艺术特色,荣获湖北武汉勸业奖进会、南洋勸业会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一等金牌奖。至此,醴陵釉下彩瓷名噪天下、以其灿烂的五彩光辉而载入史册。1956年,自醴陵成立了陶瓷公司以后,停产了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纔得以恢復发展。60年代初,随着球土高岺土的开发和运用,使瓷质进一步晶莹洁白,细腻精致。同时,又研制出20多种釉下五彩高温色料,如以氧化锆为发色剂的“241”不透明白色,70年代末又研制出“821”、“422”黑色和各种中间色,为新的装饰工艺创造了条件,使釉下五彩瓷装饰性更强,更加丰富,格调更为高雅。80年代,沿于清代粉彩“料地万花”的《釉下五彩黑地满花长颈瓶》,在黑地上衬托出饱满繁密、色彩妩媚的茎叶,成为醴陵釉下五彩风貌的代表佳作。近年装饰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除多见于图案纹饰外,逐步从工整细腻的中国绘画的章法和画法中扩展到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如邓文科、熊聲贵等,他们在色彩运用和调配上,更趨于和谐统一和素雅含蓄,使釉下五彩品味更高。除艺术瓷外,釉下五彩在日用瓷上亦饮誉于世,诸如《釉下蓝彩牡丹纹中西配套餐具》、《釉下五彩黑地满花中餐具》等已成为精品瓷。如今釉下五彩的花色品种更瑰丽,工艺手法更精湛。既有典雅的五彩,又有翠碧的蓝彩、秀逸的淡彩和素净的白彩等。在生产工艺上创造了釉下皮印、贴花等新工艺。除醴陵外,湖南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其他地方以及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潮州等瓷区也闪烁着釉下五彩的绚丽彩光。无论在制作工艺、色料品种、装饰手法、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平等方面,均各有所长,颇见成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