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院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双林寺在北宋以前称为“中都寺”,因为当时的平遥县称为“中都县”,宋代以后改称双林寺,取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双林入灭”的典故。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之间涅槃,圆寂时四周的双树白花顿开,这就是“双林入灭”的典故。
双林寺的规模原来极为宏大,是一方胜景,但宋代以后屡遭兵火,原建筑、壁画与塑像都已经不复存在,现存建筑及塑像大多为明代遗物。
双林寺从外观来看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四周筑有夯土墙壁,上置箭垛。寺院建在一座三米高的土台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南面辟有拱券式山门,寺内殿宇分为东西两个轴线贯穿的院落。其中西部是寺院主体,由11座组殿宇成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释迦、大雄宝殿和佛母殿(娘娘殿)。前院东西两厢,分别有罗汉殿和武圣殿,地藏殿和土地殿。在中院,左有千佛殿,右有菩萨殿,后院是贞义祠。
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现存彩塑两千多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形神兼备,各具特色,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实是中国元、明彩塑的精华所在。
天王殿廊檐下四金刚,每尊高约3米,门两旁各两尊。四金刚目光锐利,均投向中间的参观者。由于是用琉璃珠作瞳孔,金刚眼神光亮,似真人一样。他们衣饰简略朴素,三尊赤裸上身,一尊系腰裙。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工匠更容易将金刚们塑造得威猛雄壮,工匠们用高高隆起的胸肌来表现这一主题,四大金刚像如今的健美运动员一样摆出各种造型,使肌肉暴起,浑身似蕴含巨大的力量。每位金刚手握一金刚杵,四金刚均坐于某物之上,一腿向前侧,一腿向另一侧平伸,小腿向前平曲悬空。他们面部表情极为夸张,个个横眉立目,活灵活现,给人一种威严感。四金刚像堪称中国古代彩塑经典。
大雄宝殿西侧的菩萨殿内四周布满了四百六十七尊悬塑菩萨,正中主尊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头戴龛形宝冠,上身半裸,布满饰带,衣带随体下垂,26只手臂上各自戴着钏镯,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的名塑杰作。
大雄宝殿东侧的千佛殿更是名副其实的悬塑殿堂,内有近千尊菩萨,分为多组。其中一组善财童子参拜观音的造型十分生动,观音端坐在太师椅上,正侧首凝视参拜的善财童,塑工极为精妙传神。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
双林寺千佛殿的这尊韦陀,雄健英武,被人们一致认为全国韦陀之冠的神品。
传说释迦佛去世后,诸天和众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这时,躲在帝释天身旁的罗剎鬼趁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护法天神韦驮见状奋起直追,不一会儿就抓到罗剎鬼,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和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韦驮的身体重心在左脚,双腿朝前站立,从腰开始,由头带动整个上身向右扭曲,比真人所能扭曲的程度要夸张,能表现出他“身如强弓,浑身力量”。左臂抬起,右胳膊握拳向下,胳膊肘向后伸点,感觉肌肉紧张,一股爆发前的征兆,似乎发现了企图捣乱的不法妖魔,正准备振臂击之,上身的动态打破了下身的静立。飘带的婉转曲线,似是风云雷霆所托,赋予韦陀英豪之气。
最精彩的莫过于韦驮眼神的处理。头、身体都向右转,而眼睛却偏偏朝向左方!在时间上形成三个节奏,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整体上的动感,展现出的韦陀武中蕴文,不是一介武夫形象。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持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