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木铺——古马车制作技艺入选了济南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技艺,这是对我的家传手艺的认可,也是对古马车制作这项少见工艺的认可。”在杨崇华的工作室兼展厅里,他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传承马车制作手艺的经历。
杨崇华说,这要从他的曾祖父说起。清朝末年,杨老爷子流落到北京,凭一身家传的木工手艺开了一家杨家木铺。因为做工精湛,生意越来越好,尤其是制作马车的手艺,更是被人称道。后来有了家底,杨老爷子带着家人返回老家济南,这时已经是民国中期了,当时正是韩复榘主政山东。
杨老爷子在济南南岗子一带又亮出了杨家木铺的招牌,手艺也让济南人深为叹服。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复榘使用了杨家木车,感觉很好,还作了首诗:“汽车马车哪个好,汽车喝油马吃草。马儿吃草嗒嗒跑,汽车坏了马车跑。”还点名要求给他制作一辆小马车,好让他能摆在厅堂里留作纪念。杨老爷子就挑选上好的紫檀木,制作了一辆缩小5倍的小马车,韩复榘见到非常高兴,这也使杨家马车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小马车的制作手艺也就一辈辈传了下来。
其实,杨崇华拾起这门家传手艺也是这五六年的事。当时家里装修,完成以后,家里剩下很多木头块,丢了很可惜,这勾起了他再拾家传手艺、重振杨家马车名声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开始跑博物馆、图书馆、书店,观看古代马车文物,搜集古马车资料。买来刨子、凿子、手摇钻、角尺、直尺等工具,开始了家传手艺的振兴。经过两个月努力,杨崇华的第一件作品,一辆独轮车终于完成了,虽然存在很多毛病,但他还是异常高兴。
现在这辆独轮车还摆在杨崇华工作室里,他表示这是他最珍贵的永久收藏品。
从那以后,除了工作,杨崇华把其他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制作古马车上。先秦战车、汉代牛车、唐代马车、明清官轿马车、民国运输马车等等,一辆辆可以称作是巧夺天工的木制马车模型再现人间。
这些木马车完全按照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都是卯榫结构,除了装饰钉以外,全部车辆没有一颗钉子,车窗和车身上的花纹也全部用(刀一点点刻出来,精巧、典雅、古朴。所以,他被很多人,尤其是民间工艺界称为“齐鲁马车第一人”。“从选材开始,一直到全部完成,一辆马车共要经过200多道工序,长的需要4至5个月,短的也要一两个月”。杨崇华巨大付出有了丰硕收获,但他并没有满足。他表示,要继续搜集古代马车的资料,争取尽可能将更多中国古代马车制作出来,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家马车能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杨崇华的工作室里,还摆放着很多小巧的木制微型壶。杨崇华说,这是他近两年才开始制作的杨家另一项手艺制品——文壶。这些小壶怎么个微型法呢?个头大的直径也就五六厘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但不管多小,壶嘴、壶柄与壶身都是一块木头抠出来的,盖能打开,能盛水,能倒出水来,显得非常小巧且惹人喜爱。
杨崇华告诉记者,小壶是古时文人喜欢的把玩品,属于文玩一类。而这种小木壶的制作工艺也是家传的。这些壶看上去小,但制作起来并不比木马车简单,壶身最薄的地方只有3毫米。很多壶嘴、壶把也非常细小,一不留神,一把壶就报废了,因此制作起来也需要很高技艺。他表示,文壶也将是下一步制作的重点,他要将这两项家传手艺传承下去,在条件成熟时,建设一座仿真古马车博物馆,还想收徒授艺,再现中国传统的马车文化。(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