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姜抗生藏潞王琴 琴轸局部,琴轸为玉质,侧开孔。琴背项部印刻隶书“中和”二字
图1-2 姜抗生藏潞王琴 琴底的五言绝句,款识为:“敬一主人”及“潞国世传”篆书方印
图1-3 姜抗生藏潞王琴 琴腹铭文:大明崇祯乙亥岁潞国制玖十玖号
图2-1 朱龙盦藏潞王琴(琴面和琴底)
图2-2 朱龙盦藏潞王琴琴轸(木质,下开孔)琴铭“中和”二字
图2-3 朱龙盦藏潞王琴琴腹铭文:大明崇祯 戌岁制 七号
图3 台湾琴家朱龙盦(1907-1975)及其收藏明藩潞王“中和”琴
图4 中和琴 列子式 明早期 通常125、隐间117、肩宽22、尾宽16、厚4厘米。
古琴,这项代表中国文人游艺生活之首的乐器,在明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自帝王贵族,如藩王宁、郑、衡、益、潞及崇昭王妃等,下至文人雅士及平民,流行一时,听琴、抚琴蔚为风尚。尤其是明代四大藩王(宁、衡、益、潞)在斫琴、纂集琴谱和弹琴方面皆成果斐然,在中国古琴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审言之,古琴原本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道器,在明代藩王的生活里则除了保留传统文人的象征价值外,又与更宽广的历史、社会脉络之间产生关联,反映出藩王们如何借助古琴构建其身份地位的价值观,呈现出与一般明代文人琴不同的文化意义。
然而,正史中对明代四大藩王在古琴方面的贡献所载极少,只能借助于一些琴书的记载。而其中记载最多者即是清末民初琴学大家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琴话四》,其中有谓“明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同时,杨氏对诸藩王琴也提出不同的见解,散见于其《琴学丛书》中。以下笔者即参考杨氏论述及其他相关史料,特就潞王琴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与审美观加以讨论。
潞王琴在传统史料中的记载
存见的传统史料有关潞王琴的记载,主要有朱常淓的身世背景、斫琴缘由,潞王琴的形制特色、音声特质,潞王琴作为御赐之物的经历等,胪列如下:
1.朱常淓的身世背景
据《明史》的《列传第八·诸王五》记载,潞简王翊(liú)死后,其子朱常淓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袭封并藩居卫辉府。又见于《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光绪版)的记载:“史潞王讳常淓,明穆宗之孙,神宗之侄,其父翊,以万历十七年受封之藩卫辉,四十六年,常淓嗣封……本朝以卒,杭人呼为潞佛。”
2.朱常淓的斫琴缘由
据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二》得知,潞王之所以斫琴,乃因其曾获得“天启癸亥(1623年)西湖茂生甫李之所斫之琴,为新安芝梁甫程畹所藏,音韵无有过于此者,遂命良工斫琴四百余张,其音皆不如此琴,不过此琴之美,因命名无极、太极、二仪、四象、八卦。无极琴背面并无图书,字迹乃八宝鹿角灰漆所成,自太极至八卦皆有潞王之宝图书一方,琴额不缺二角,下余四百张皆缺二角,腹中皆有次第之号,琴背有‘中和’二字,敬一主人跋一段”。
3.潞王琴的形制特色
据《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记载:“琴长三尺六寸五分,漆黝黑有光,杂金珠斑,其徽黄金也。轸以菜玉为之,抚其弦声,清越以长。背隶刻‘中和’二字,字径寸半许。下刻诗云: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署曰:敬一主人。皆真书。印篆曰:潞国世传,印径三寸,弱篆仿李斯。凤沼方,龙池圆而大,内周遭刻‘大明崇祯己卯(1639年)岁潞国制八十六号’十四字,亦真书。侧窥乃可见额作方折形,类八字尾,与新制亦稍异。”
4.潞王琴的音声特质
据杨宗稷《琴学丛书》之说,其所见存世的潞王琴有10张,序号至四百四号,可见潞王琴可能有400余张。然杨氏强调存世的潞王琴“形式不一”,其特色是“制作皆极精,灰漆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是以价颇昂,惜声圆润而过于微细,赏鉴家宝之,操缦家不贵也。”此外,据杨宗稷说,潞王琴“年浅而音细”“声圆润而宏亮者少”。
5.潞王琴为御赐宝物
据清人张道《临安旬制纪·卷三〈潞王佚事〉》的记载:“潞王好鼓琴,其所制前委两角,材特精良。崇祯年,明帝尝出宫中古琴赐之,后流落人间,并称潞琴。”毛西河有《公望遗甡以潞国之琴赋满庭芳词》云:“人传是,乾清供奉,曾赐诸王。崇祯题岁月,横纹印绿,苏带流黄。自王孙散去,沦落江湖。”由此可知崇祯皇帝曾将潞王琴作为御赐之宝物。
今人对潞王琴的研究与考辨
今人对潞王琴研究与考辨者,笔者所见有三人:沈兴顺、郭茂基与梁基永。
沈兴顺藏有两张潞王琴,并在自著《弦外杂录》一书中推论:“潞藩造琴始于崇祯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年制约三四十,迨甲申岁(崇祯十七年,1644年)。”沈氏还提出了鉴赏潞王琴的观点:“可归纳言之:1.腹款年序,排列有次。2.制以定式,尺寸如一。3.面弧圆拱,逾于常琴。4.八宝为灰,断纹隐现。5.灰厚腹狭,其韵铿锵。”
梁基永在《存世潞王琴及其鉴定刍议》一文中又提出一些细致的考察:1.岳山承露——潞王真品,其岳山承露,均为紫檀制成,纹理细腻。承露之两侧,随额头之线条而微弯曲。2.焦尾——真品之焦尾,镂雕卷草花纹,朴实简单。3.琴背——琴背一侧,则作两如意卷云纹。4.凤舌——方形。这些特色可参见梁氏提供给笔者的姜抗生收藏之“玖十玖号潞王琴”(图1-1)。
上述值得注意者是,沈兴顺将其所藏两张潞王琴并列比较后,发现“其(潞王琴)制成相距四载,式样尺寸面弧、木质音声均无少异,即池沼所在亦不爽分毫,可见源出同一祖本”,“真品岳露冠角制作精良,多属原配,伪物岳尾镂琢皆拙。”而郭茂基与沈兴顺的说法完全一致,他提出潞王琴都用相同的名字、题词,外形也格外相似,材质、音质都一样,100多张以上在12年内完成的潞王琴,大小相差不到1毫米。梁基永也提出潞王琴的形制、尺寸皆一致。然而,郭、梁二人皆未提出所据为何?另外,三人皆指出潞王琴的龙池内都有环刻“大明崇祯□□岁潞国制□□号(图1-3、2-3)”(楷书)。龙池上则刻有隶书“中和”二字。龙池(圆形)与凤沼(方形)之间有五言绝句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款识“敬一主人” (楷书),下刻“潞国世传”篆书方印(图1-2)。
由于笔者尚未亲睹沈兴顺、郭茂基与姜抗生三人所藏之潞王琴,故就亲自考察台湾书画及古琴家朱龙盦(1907~1975年)所收藏的潞王琴(图2-1)提供给读者参考。
根据《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记载“其徽黄金也。轸以菜玉为之”,但朱龙盦(图3)所收藏的这张潞王琴琴身上所镶嵌者并非金徽玉轸,根据梁基永之说:“(潞王琴)金徽,原配为玉轸,原轸皆侧开孔,下开孔者即非原配”,参见图1-1、2-2之异同。
另外,龙池内之刀刻字体有些已无法辨识,目前可见者为“□□崇祯□戌岁□□制□□七号”,根据明代历史年表,这张潞王琴有可能是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所制。然而,潞王琴年制约三四十张,因此,这张琴的编号仍难以确定。
潞王琴的象征涵义
传统文人的琴道观多半是从文人修身养性的意义上来看,潞王也传承了这个在传统文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对嵇康的《琴赋》的观点十分认同,其编纂的《古音正宗》卷首之崇祯七年甲戌序中提出嵇康有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能尽雅琴,唯至人”,他还说道:“孤于琴理素心有获,岂徒宜弦徽、协宫商而已哉,诚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焉耳。” 同时,他也强调之所以纂集琴书《古音正宗》,乃因“谱正”“按形”乃“合道”之法,在这些前提下,潞王亲自监制古琴。
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征,我们尚难以了解古琴在潞王王室中存在的脉络,也无法了解潞王是如何运用他的政治权力、资源来大量地监制古琴,但潞王琴的生产,其具体的政治意义显而易见,古琴在潞王的手中已成为政治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原本作为文人雅士收藏品的古琴,成为帝王权力展现的官方物品。换言之,潞王大量监制古琴,其目的显然与传统文人抚琴操缦以怡养情态的境界不同。
因此,可以推论,潞王琴若具有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其必然有不同于民间斫琴的特点,而形成在特定时空下的艺术特质,才能成就超越历史的价值。所以,在潞王纂集的《古音正宗》里可以发现,潞王在遍审前人的琴式后,创发了“中和琴式”的体制,展现出“中和琴式”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的文化构建下所表现的独特风格。在《古音正宗》里明确地记载此琴制的涵义:“是制也,额起八棱,以按八节;腰起四棱,以按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按天圆地方; 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名曰中和。”可知,潞王琴琴式的设计是由八节气、四时、天圆地方、环云、双星组构而成的“天象”,再加上体现儒家传统思想的“中和”琴名,使潞王琴的琴身各部位都被赋予了高度的象征价值。
换言之,潞王琴除了概括地传承嵇康思想以外,藉抚琴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观念,加上古琴本身所代表的政治教化的意义,其实也可能隐涵着以古琴(众乐之君)来表现自己的权力与地位的目的。因此,潞王本身既弹琴,纂集琴书,也大量斫琴,凡此皆是为了与其政治理想相得益彰。
潞王琴的赏鉴
潞王要在前人诸多琴式中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使潞王琴能作为一种礼仪交流的高规格文化礼品,因此在斫制工艺上就要与一般民间所制之琴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可以从潞王琴琴身的材质与装饰看出潞王琴的设计别具用心之处。
审言之,古琴琴身的每一个部位原本就有其象征的意义。然而,潞王为了确保这些象征的意义,又不容许其监制的“中和琴式”(中和琴式为潞王在《古音正宗》一书中自己定名的,也称“皇明潞王敬一道人式”)与其他琴式混淆,就必须集中于某个主题物象或象征物的呈现,才能标榜与象征君王的地位,呈现出唯有潞王才能专享而独有的琴,也才能使潞王琴在礼仪交流作为馈赠之物时,让受赠者深感其价值之所在。因此,潞王对其所监制的古琴,不仅在观赏与抚弄时要有其价值感,他更费尽心思地设计,如何使潞王琴在结构上和音色上有其独到之处。
在《古音正宗》一书中,收录了44种不同形制的琴式,可见潞王琴是在考查前人诸多琴式的基础上改良设计而成。中华书局(微博)于2010年出版的《琴曲集成》,其中编列有“历代琴式”的明代琴书,如袁均哲辑《新刊太音大全集》、朱厚爝辑《风宣玄品》、蒋克谦辑《琴书大全》、胡文焕辑《新刻文会堂琴谱》、张大命辑《阳春堂琴经》、孙丕显辑《琴适》、汪善吾辑《乐仙琴谱》、孔兴诱辑《琴苑心传全编》等,皆未见与潞王之“中和琴式”同形制者,可见潞王琴的琴式设计是首创。
而在《中国古琴珍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一书中有一款琴式名为“列子式”(图4),其形制与潞王琴很相似,有专家以为是明朝早期琴。然而,经笔者逐一查阅琴书中的“历代琴式”后发现,古代确实有“列子式”之名,但所见琴书上的“列子式”图像皆与《中国古琴珍萃》一书中之“列子式”相去甚远。
再者潞王琴与其他款式的古琴相比较,可以发现其最明显的特征即在琴额左右两端有切角,象征八节气;琴项与琴腰的边缘呈凹入方折,象征四时,不同于其他琴式是以弧形线条来勾勒出琴项与琴腰的美感,而是以方正的转折来呈现出庄严感。另外,琴身上的造型偏圆,恰与琴项与琴腰对应,展现出方圆相映的“天象”观念。
至于在漆灰方面,潞王用漆必然选用上品,因此,潞王琴皆选用“八宝灰”(宝石粉末调和生漆),使琴身上的斑斓漆色焕发出高贵的特质。然“八宝灰”的质地坚硬,不易传音,诚如杨宗稷所言“声圆润而过于微细”。而何以潞王选择八宝灰为漆灰,因为这种象征着帝王之尊的古琴作为传世的宝物,要具备坚固不易坏的要求,必然要高于一般民间所制之琴的标准。
结语
明代潞王监制古琴400余张,非但在质量上堪称明代藩王斫琴之冠,其辑纂《古音正宗》一书,其中既有其自创琴曲,也有搜集与参酌各式各样的琴式而自成一格的琴式,以“额起八棱,以‘按’八节;腰起四棱,以‘按’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按’天圆地方;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名曰中和”,作为其“按形”“合道”之法。由于潞王琴被赋予了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明崇祯皇帝将其作为御赐宝物。
因此,尽管在正史中未见对潞王演奏技巧与风格的记载,也未见其提出关于琴乐的美学思想和相关理论,然其在中国古琴史上的文化意义别具一格。
虽然今日我们已无法全面重构潞王琴在当时的使用脉络,但据潞王琴使用的目的与场合推想,或许可以重构部分的历史情况。潞王琴既有其不同于民间所制之琴的身价,因此,必然会导致后人有仿制伪作的情况,如今人周庆云在《琴史续》中说,当年潞王琴在“民间不可得”,即使西湖琴师文君彦仿制潞王琴,其效果亦“远不及也”。所以,或许可以推测,当年杨宗稷有可能是看到了部分仿制品,才会提出存世潞王琴“形式不一”的说法。
此外,据杨宗稷说:“潞琴遍天下。”然而,潞王琴在明清时期的“能见度”与流通情况怎样?目前在文献上所见的记载,除了清道光年间的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提及其藏第十三号潞王琴和清康熙年间的毛奇龄《经问》中提及“家中向有前朝潞王所斫琴,蓄为珍器”之外,杨宗稷《琴学丛书》提及“所见将及十张”,其余文献中几乎罕有记载。
(附记:本文之古琴图片承蒙姜嵘、梁基永及朱瓯先生提供,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