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犀角雕花葉型盃双方框《乾隆年制》楷书刻款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犀”指的就是犀牛角的犀。
明清犀角雕 艺术品位高
犀角雕刻古已有之,自宋代开始,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进行雕刻,以显示雕工和画工。至明代中后期,东南亚、非洲犀角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中国,犀角雕刻工艺也迅速走向成熟,并涌现出一大批角雕名家。
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现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大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明早期犀角杯常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花卉采用镂雕加浮雕,常见玉兰、牡丹、梅花、茶花等图案,在盛开的大朵花旁边,小花蕾含苞欲放,枝叶茁壮,简练流畅。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较多,层峦叠嶂,山重水复,庭院楼阁,高古人物谈笑其间,幽静高逸,意境深远。这一时期刀法圆润流畅,不留雕刻痕迹。
明清犀角雕件,尤其是清宫廷犀角雕,艺术品位很高。清宫廷犀角料大都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雕件因受形状的限制,以整角制成犀角杯为多,还有盅、碗、钵、盒、鼎、炉、瓶、笔山、笔架、笔洗、花篮、盆景、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器件。清代初期,因明末著名的牙角雕刻家仍继续从事雕刻工艺,犀角雕刻基本继承了明代的传统风格。进入乾隆朝,犀角雕的器形种类颇丰,除角杯外,还有圆雕人物、挂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觞等,雕刻工艺精致至极,雕刻蟠螭纹和龙纹的犀角杯数量逐年增多。从明代到晚清,小小的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的演变。清代后期,国力渐衰,犀角料进口减少,且主要作药材,所以犀角雕艺术与其他工艺艺术一样,也逐步走向衰落。
清早期 犀角雕山水楼阁人物大杯
小小杯中大乾坤
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传,亦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专业,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在最早的文物鉴定著作《格古要论》中记载,明代以来江苏一带犀角雕刻工艺逐渐兴起,其中著名的犀角雕刻大师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和尚等等,他们雕刻的犀角杯设计奇巧,工细绝伦,是当时世人追捧的艺术珍品。然而明代名家的犀角杯作品,最终传世的毕竟不多,上乘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犀角杯,个个都堪称精品。
明清两代是犀角雕刻高度发展的时期,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区。能工巧匠各显其能,他们根据犀角特有的造型姿态、表面的纹理,精雕细琢成一件件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及发簪、印章等。犀角雕刻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一起,都被视为艺林珍赏之品,其中以犀角杯最负盛名。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作品。亚洲犀角绝迹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则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大多是为了贸易作来料加工。因此,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质,还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
值得一提的是,犀角雕刻品之所以珍贵, 主要还是因为犀角本身是名贵的中药材,所以犀角大多被用来雕刻成杯子。
犀角杯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犀角的材质和犀角所特有的树干质感的扭曲、虬劲等特征,制作雕刻成一个个工艺精湛、玲珑精巧的犀角杯。在犀角杯身方寸天地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而且杯身的雕刻技法各有不同,深雕、浅雕、镂空雕等疏密有致,使得每一件犀角杯上的纹饰,都包含各自不同的意境。
从明代到晚清,小小的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再到对艺术境界的捕捉与探寻的蜕变,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个个工艺大师手中雕刻出的艺术灵感,更充满了一种艺术在时代历程中的深刻烙印。
犀角鉴藏四要素
材质、制作年代、雕刻流派是否名家手笔以及藏品传承来源是判断犀角雕价值的关键要素。
犀牛角分非洲和亚洲两种,主要区别在犀角底部:亚洲犀底部宽,窄的是非洲犀。一般的,亚洲犀角的透明度、质地都胜过非洲犀角,其中又以苏门达腊犀角最优。犀角杯的成品,杯口若是圆形的一般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亚洲犀的可能性大一些。犀角杯多数有柄,柄顶部较长的多半是亚洲犀。
从年代上来看,明代亚洲犀占了大部分,非洲犀制品到清代中叶乾隆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缘由是亚洲犀角绝迹后,人们用非洲犀角取而代之。若以形制上来断代,随形、简练、布局疏朗的多为明代,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清代;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足深的较晚。
犀角雕工艺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代表宫廷艺术的北京派、讲究文人气息的苏州派以及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广东派。犀角雕名家有尤侃、周文枢、尤通、鲍天成等人,有落款的极少。周文枢、霍满棠和黄蕙英是犀角雕刻收藏大家。霍氏历30 多年,收藏80余件。
在此需要提醒藏大家的是,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价格在几百元至千元的犀角杯,多为水牛角或树脂制成,根本不是真正犀角。此外,比较珍贵的明清古犀角更是存世稀少,很难在市场捡漏,藏家购买时需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