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宾塑像
童宾(1567—1599年),字定新,江西浮梁里村童街人。据载,其五十代祖从乐平迁此。他幼年读书,识大义,秉性刚直。父母丧后,遂到窑厂投师学艺,当了一名窑工。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御器厂窑务,监督制造青花大龙缸,久烧未成。潘相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对窑工进行鞭笞甚至杀害,工人的处境十分凄苦。潘相再一次下达命令,限时要把大龙缸烧好。当时的窑很小,温度不易升高。《景德镇陶录》载:“明(御器)厂有龙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多)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只)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烧时,溜火七日夜。溜,小火也,如小滴流,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熟,然后紧火二日夜。缸匣既红,而复白色,前后通明亮,方止火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
童宾想到,大龙缸这么难烧,又不能有半点瑕疵,若是再未成功,工友们又要遭受痛苦。为了表示对督陶官潘相的反抗,他纵身跳入火中。当工人们搭救时,熊熊火焰已将童宾烧成了焦炭。工友们悲愤万分,决心烧好这次窑,以表对童宾的哀悼。歇火后开窑一看,大龙缸烧成功了。
童宾之死,激起了全镇瓷工的无比愤慨。他们将童宾遗骸下葬里村凤凰山之后,成群结队来到镇上,火烧了税课署和御窑部分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只身逃出了景德镇,以避其锋。明神宗听到消息后,根据众臣的议论,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在御器厂内东南侧建庙,常年祭祀。
清代初期,著名督陶官年希尧、唐英等莅镇后都拜谒风火仙庙,并倡导修葺。年希尧撰写了《重修风火神庙碑记》,唐英撰写了《龙缸记》《火神传》,并用青花料书“佑陶灵祠”瓷板于门楣,书“器不苦窳”于牌坊。他还找到了明代烧损之龙缸,置于殿内,供人吊唁。主殿供奉童宾仙师,两旁分别置把庄、佗坯、加表、收兜脚、小伙手、三夫半、两夫半、一夫半等各位师傅塑像。每逢年节,窑户和窑工都来敬香还愿,乞求窑神庇佑烧出好瓷器。
童宾的故里及后裔,也成了瓷工们的“亲戚”,世代走往,逢年拜年,逢节贺节,和睦无间。还将绘有飞虎的大旗恭请童家珍藏,凡逢迎窑神盛会,到童家敬请大旗,张宴设席,款待祖师后代。童街也回赠铳硝,为迎神鸣铳之用。民国16年(1927年)都(昌)、乐(平)发生大械斗,都昌人在里村前街、后街火烧房屋,但到童街时却戛然而止。他们说:“徒弟怎能忘却师父的恩义呢!”人马全部退出,童街的一草一木,均安然无恙。
20世纪50年代初,市政府在原御窑厂东辕门至西辕门的路基上兴建办公大楼,拆掉了风火神庙。80年代初,为适应旅游业的需要,在陶瓷历史博览区重置“佑陶灵祠”。内供童宾神像,四壁有童宾跳窑的连环画,向后人诉说着以前的故事。2008年,在御窑厂原址重建风火神庙,以供后人凭吊。
景德镇瓷工祭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