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浦
蓝浦,宇滨南,号耕余,江西浮梁景德镇四图里人。四图里位于景德镇最北端,自明代至清代初期,那里为重要产瓷区。明代缪宗周的《兀然亭》诗曰:“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无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象。而城区,瓷业生产更是方兴未艾。蓝浦生长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对耳濡目染的瓷业情况灵感大发,于教书之余,笔耕不辍,随时予以记录。经过多年的努力,将书的初稿命名为《录》。可是,他是个非常穷困的教书先生,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夙愿时,便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其妻汪氏,丈夫死后生下遗腹子;没几年,其子又幼年殇殒。悲恸中的汪氏万般无奈,将丈夫的遗稿,托付给蓝浦的学生郑廷桂,请他完成老师末完成的遗愿。
郑廷桂
郑廷桂,字问谷,世居景德镇南门。他得益于先生的教诲,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并名溢乡里。但他的家境也非常窘迫,当看到先生的遗稿时,便想起师母的嘱托,因没能力完成任务而感到内疚。也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缘。那时,浮梁新来了一位知县,姓刘名丙,字克斋,安徽广德人,进士出身。此前,他在本省的上高任知县,那里出产名为“无名子”的青花料钴矿子,是景德镇必进的原料。刘丙受理过这方面的讼诉,所以对景德镇有一定程度的好感。他也常常到坯房、窑场等处察看,日子久了,“其制器之委曲精详,亦熟于耳目”。刘丙有个儿子,正要求师任教,听说郑廷桂是个有学之士,便聘其为家塾。于是,郑廷桂有机会接近这位县太爷了。
一日,刘丙与郑廷桂谈及瓷业盛事却没有专书时,郑廷桂便将恩师有遗著一事告知,并将遗稿呈与刘丙。刘丙看后十分高兴,认为是部难得之作,要郑廷桂补充完整。郑廷桂欣然从命,将原稿作了修订和补充,并遵刘丙的意见,将书定名为《景德镇陶录》。
原书稿为六卷,成书后的《景德镇陶录》共分十卷:卷一为《图说》,卷二为《国朝御窑厂恭纪》,卷三为《陶务条目》,卷四为《陶务方略》,卷五为《景德镇历代窑考》,卷六为《镇仿古窑考》,卷七为《古窑考》,卷八为《陶说杂编·上》,卷九为《陶说杂编·下》,卷十为《陶录余论》。其中卷首和卷尾为郑廷桂补辑的,卷二至卷九基本上是蓝浦的原作。这部书初刻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翼经堂本,由刘丙作序,郑廷桂作后记。以后陆续出版的版本有五六种之多,而且有法文、日文翻译本。时至今日,尚有学者出版“校注”“图说”本,成为古今中外研究陶瓷、研究景德镇的首选教材。
景德镇陶录图说
书的刊印,不仅告慰了蓝老先生的在天之灵,他的学生郑廷桂和支持者刘丙的共同义举,也同书一起流芳百世。
另外,郑廷桂还有《陶阳竹枝词》三十首存世,内容为陶瓷和本地风俗。刘丙还建造了水星阁。当时,常报火警,他依据八卦中的五行相克的哲理,认为景德镇是火龙地,在南,他于镇之北的杨梅墩(今第一医院北侧)建庙一座,取名“水星阁”,以克火灾,庙尚有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