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昌南先贤——杨庭辉






[日期:2011-12-10] 来源:昌南先贤   作者:涂翼报 陈海澄 [字体: ]

                                


杨庭辉

杨庭辉(18651941年),字享林,江西余江人。幼时家贫,十四岁时随亲友到景德镇族叔的瓷厂里学利坯。四年后,学得了一手好手艺,不仅能利削各种器皿,而且器皿薄如纸翼,成为脱胎行业中的佼佼者。又两年,被一康家窑户高薪聘请,成为一名正式利坯工。康家经营的高档脱胎,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但不时出现规格不统一和拆底现象,杨庭辉主动请缨,攻克这一难关。他将各地产的原料配制后逐一试照(烧出样品),记下收缩数据,掌握软硬性能。经过多种配方和试验,得出了精确、稳定的搭配比例,为了运用方便,列出搭配表格,制出比例尺。这一创新,使坯胎成型烧制后,不因土质不同和收缩率不同而受到影响。利坯工人用这种比例尺测量利成坯,使烧成瓷器的规格得到了统一。这种比例尺经过改进,成为后来脱胎利坯和修模型普遍使用的工具,因表面漆成胭脂色而得名为胭脂尺(一说为英制尺)。这一试验成功,杨庭辉的名声不胫而走,相继被大窑户们聘为做头师傅。御窑厂知道后,根据钦定的在民间选取优秀工匠的规定,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将其召进厂内工作,负责新品种的设计和生产指导,并配备了一位叫袁雄山的画师、一位姓陈的秀才,协助绘图和文书。御窑厂规矩森严,稍有疏虞,便有牢狱之苦,甚至有性命之危。杨庭辉在厂内兢兢业业,不少品种得到宫廷的喜爱。其中有某王爷下达的饿虎四至,我睡犹酣,雄鸡一鸣,人梦忽醒十六字而作的形似笔洗一对陈设瓷;加上光绪皇帝婚礼瓷的制作精良,杨庭辉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被朝廷赐赏为监生,称恩监,由吏部发给证书,并发给冬夏两季的朝服帽靴,很是威仪。



胭脂尺

辛亥革命之后,御窑厂停办,杨庭辉继而进入江西瓷业公司,仍然负责新品种设计和生产指导。这时候,他和公司里的饶华阶、王昌斌、邓碧珊、姜振柱、谭绪璧成为挚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民国3年(19l4年),接受将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新产品设计任务,经过反复琢磨,认真思索,在原有作品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比盘子稍深,周沿突起,并配有盖子的新品种,经大家研究,命名为“和合器”有八寸、六寸、四寸三种。展品以祁门优质瓷土为原料,配以东埠高岭土成型,又亲自利削,再以瑶里釉果为釉衣。烧制后,洁白如玉,轻薄如纸;又经名家王大凡彩绘,更是锦上添花。次年,此品在博览会获图案为双人裸体的金牌。浮梁知事陈安特又颁发图案为交叉式稻穗的“嘉禾”奖章一枚,以资奖励。自此,和合器很快就成为各大酒楼、富贵人家宴席上的必用品,并迅速流传到沪、穗、港及东南亚,直延续至今。



和合器

民国15年(1926年),因景德镇地处北伐战争皖赣要冲,公司营业严重亏损,杨庭辉于是辞职回到故里。民国30年(1941年),余江沦陷,1O月某日,日寇要其领路取粮,杨不从,被刀劈头部重伤致死。所携带的文书、奖章和瓷器珍品,也在这以后散失及被日寇掠走或砸成了碎片。(原作:杨庭辉之子杨瑞开)



琢器之利坯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