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吴少樵
吴少樵(1887—1968年),安徽休宁人,在其祖父时,全家迁居景德镇。他十岁时,曾为中医的父亲逝世,母亲含辛茹苦,仍送他入塾读书八年。十五岁时,弃学到天长钱庄学徒,三年满师时,母又仙逝,遂孤单一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少樵受聘于其表兄俞鑫开的钱庄任管事(经理)。民国2年(19l3年),在震达钱庄任管事,七年后歇业,吴少樵便在其原址创办久昶钱庄,被合伙者推为经理,自此,他便以一介商人身份活跃在景德镇。由于他商德好,兼有学识,不久被推为徽帮代表,参加景德镇总商会工作。
图2、今景德镇市工商业联合会
民国14年(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枪杀顾正红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景德镇,各界人士义愤填膺,在太白园举行集会。吴少樵代表商会参加了大会,并在“誓为上海人民的后盾”的签名运动簿上签了名。会后,劝导徽帮同乡抵制日货。
民国15年(1926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兴起,北洋军阀孙传芳部下刘宝提师溃不成军,仓皇北逃,向景德镇地方强索银元四万元,否则便让兵士“自由”抢劫。商会被迫将全镇商号按不动产评估出“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按此等级缴银元。吴少樵奉商会之命,将钱业公会收来的银元呈送给刘宝提的副官,此时另一部分溃兵百余人突入,持枪绑架刘部两位副官和吴少樵以及同行的四人至观音阁,劫去所有现款。翌日天刚亮,吴少樵在睡梦中闻到集合军号声,即奋身跃起,见庙中空无一人,乃偕同行等匆匆爬上庙后山坡,落荒而逃。中途闻枪声两响,估计刘部两位副官被打死。吴少樵等在农户家数日,待溃军全部北撤后才回到家中。
北伐军驻镇后,景德镇升格为景德市,商会更名为“景德市商民总会”,共产党人陈铭珍任主任委员。不久,又发生震惊省内外的都(昌)乐(平)大械斗,商业闭市,人心惶惶。事态平息后,原商会主任委员陈铭珍下台,商会推选吴少樵任第六任会长,吴简廷副会长。民国17年(1928年),由于经过北洋军阀过境的勒索,政局又多次更迭,使得市里银根紧缺。吴少樵与市长平宝善取得共识后,与都、徽、杂三帮头首进行了协商,决定第二次发行“临时流动券”。第一次发行时间约在民国11年(1922年),面额为一元。这次发行的流动券面值为一元、三元、五元三种,与当时的钱币同值,可购买任何物品,这使景德镇又一次渡过了难关。至今,好些市民仍收藏有流动券,以作文物鉴赏。
图3、景德镇临时流通劵(保商票)
民国20年(1931年),商会发生内讧,徽帮首领施维明成立“景德镇商会临时维持会”,都帮首领陈学乾则成立“景德镇商会整理委员会”,这两个山头的对峙,给景德镇的商业带来了危害。吴少樵出于公心,双方劝合,使对峙长达一年的两个商会终于合二为一。经推选,吴少樵再任会长,名为代主席委员。一年后,吴少樵辞去代主席职务,专心经营商业。
民国22年(1933年),南京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政策,即废除以银两为货币单位,以“元”为单位发行“法币”,意为合法的货币。钱庄受冲击,吴少樵经营的久昶钱庄歇业。为了继续从事钱业,后来向上海中央储蓄会申请在景德镇设立支会,招揽市民存款业务。抗日战争爆发后,物价上涨,法币贬值,储蓄业务陷于停滞。
眼看钱业无望,吴少樵转营瓷器。民国25年(1936年),应香港瓷商之邀访问香港。香港报纸竞相登载景德镇总商会会长吴少樵来访的消息,为景德镇瓷业界打开了销路。后来他又在上海创办中国景德瓷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景德镇设立瓷庄,专门收购瓷器运往上海。
吴少樵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天翼中学创办之际,接到校长吕伯荩劝募捐资函件后,毅然将坐落在新厂、老厂之良田二十余亩献给学校,作为办学费用。他的儿子吴锡龄发现难民中有织布工人,便邀其表兄俞昌鼎共同创办建安织布厂。吴少樵获悉后,除自己投资外,还代邀上海的亲友投资。
晚年,吴少樵在上海从事中医事业,这因他的父亲本是中医师,他在年轻时就研读过中医,以后又在景德镇、上海拜过名医为师,还进学校专修一年。
纵观吴少樵一生,爱国爱家,乐善好施,尤其是在商会工作期间,为景德镇的商业、为景德镇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原作:吴少樵之子吴仲嘏)
图4、景德镇天翼中学遗存(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