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黄庭理
黄庭理(1896一1992年),江西浮梁旧城人,六岁母逝,九岁父亡,靠兄长黄庭秀抚养成人。八岁启蒙于私塾,十五岁在养正小学毕业。在兄长的支持鼓励下考取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在校时受江苏南通企业家张謇先生提倡的“棉铁救国论”感染,萌发了从事棉花研究的理想大志。
民国9年(1920年),黄庭理考取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立湖口农业试验场和永修棉场多年。由于政治腐败,黄庭理在壮志未酬、一事无成的情况下,离职返乡,男找他途。在同窗挚友的帮助下,先后在私立启明小学和县立绍文小学任教。教学中他时刻不忘棉花。他鼓起勇气,离开学校,向当时的县政府承担开垦荒芜已久的宋代名臣范件淹开创的四十七亩莲荷塘,以作为从事棉花研究的实验之地。为了解决排涝、填塞等设备,黄庭理卖尽祖业,四处筹借。可是历时八九年之久,结果仍是不理想。
民国37年(1948年),农业部棉产改进处在江西彭泽芙蓉地区建立赣北棉场,黄庭理被骋用到该场担任棉花研究工作。1949年,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所剩残兵纷纷由赣北棉场败退,黄庭理仍与农工们一道坚守岗位,保护棉种,棉场未遭到任何损失。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棉场主任周祥中的倡导下,将赣北棉场改名为江西省彭泽棉花实验站,为省农业厅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从此,黄庭理肩负起棉花育种技术工作。1950年,棉产改进处引进一批“岱字十五号”,让黄庭理实验试种。在试种过程中,黄庭理细致观察其生长优势,切实做到三防(防病、防虫、防涝),过好三关(整地播种关、中耕施肥关、铃蕾掉落关),在历年百多斤的基础上创造了亩产籽棉二百零四斤的高产,这是历史性的飞跃,黄庭理多年的理想实现了。1951年3月,省人民政府评选他出席首届英模大会,获二等农业劳模光荣称号,并授予奖章奖状。继而他又出席了全国科学研究会,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朱德、李先念、贺龙等的亲切接见,此后曾多次到北京参加农科研究会议。
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圩堤冲泻,棉地受涝,黄庭理组织抢险队奋不顾身地抢救出八百多株“岱宇十五号”到附近山地培植。在这八百多株棉种内终于育出了“彭泽一号”“彭泽三号”“彭泽四号”三个品种。这些品种优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还输送到苏联、越南、保加利亚等国,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图2、彭泽一号棉田
1963年,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为黄庭理撰写了一篇对外报道《华中农学家培育出新棉花良种》,新华总社对外部采用。1958至1966年,黄庭理连选为江西省人民代表。1983年,中国棉花学会评定他“高级农艺师”职称,并吸收他为中国棉花学会会员。1985年又荣获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著名棉花育种家黄庭理同志,因患心脏病于1992年4月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原作:程沛、吴敦)